这几年,来找我问家庭教育的不算少,稍稍回顾一下就发现:家长这方面,几乎都带着两个特点。能改掉一个,教育效果可以立竿见影。
哪两个呢?
一、唠叨,话多。
唠叨一般是对家人、对自己之外的人指手画脚,说了还说,而自己没有觉察。
一个唠叨的人在家里,不管是爹妈、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只要有一个,就会异常招人烦,让人莫名其妙的暴躁。
话多的场合就广泛了。除了家庭,不管是职场还是朋友之间,哪怕饭局酒桌上,只要有一个话多的,都让人脑仁疼。
你看吧,这类人一般都是活得差劲干得不行的,不懂得考虑别人感受,而且过分虚荣,以滔滔不绝、虚张声势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话多人贱!
很好理解,满街都是卖大白菜的,不用问,这个大白菜肯定便宜、卑微。
想想我们的周围,那个话少的人是不是看着不怒自威,不言自显。
所以,在家里,先管住自己的嘴,不知道该说不该说,不说!
孩子不主动发问,咱们不问。
你试试,不用三天,你的威信立竿见影。
前几天一个咨询的妈妈给我反馈孩子近几天的情况后,我的回复:
所谓“闭嘴给钱”,闭嘴不是完全不讲,是说话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需要我们学一辈子。
慢慢来,也别着急一下子到位。
对了,闲聊天可不是话多,是享受生活的闲散美好。
怎么能少唠叨?怎么能话少?
少关注别人,多关注自己!有事做,专注于自己的心,自然没时间瞎唠叨。
哪怕立志把一本书看完,也是自己的事。
二、综合素养低。
你看,我没说认知水平低。有人专业认知水平不低,教育水平却不高。
而综合素养高的人,一般判断力强,个人气场也很强。
综合素养低自然显得肤浅,同样的话,说出来就不够有力量,连三岁小孩都能感受到,他会看人下菜碟。
钱小雅上幼儿园和小学的时候,有个跟她同岁的小男孩,他家跟我们住一个楼,他妈妈跟我比较熟。
是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好,可明明她说的是好话,在孩子那里却不太管用,她着急。
很多次这位妈妈跟我说:“姐姐,这个事你能不能跟小某(他儿子)说说,他就听你的。”
我笑了,问孩子为啥听我的,我又不管他吃喝。
这位妈妈说,不知道,反正他就是听你的。啥事我一说梅阿姨说的,他就听。
后来我想想,可能是孩子感觉到一种不同人之间的气场吧。他爸爸是小老板,妈妈初中毕业,做过饭店服务员,怀孕后辞职,当全职妈妈了。二十年前不像现在,学习很方便,他妈妈也没啥学,每天干干家务逛逛街。我那时候是大学老师,平时说话比较和气,也比较笃定,平时妈妈们在一块聊天,大家都比较尊重我。
这一点,可能连三岁小孩都应该能感受到的,这可能是孩子听我话的原因。
改善这一点,也没有啥窍门,还是一心向内,把自己的心和大脑同时武装起来。
比如认真看几本好书,反复看;从头到尾听一门好课,反复听。
多动脑子思考生活,品味人情世故。
全神贯注地做事,哪怕是平常而微小的事,洗碗、打扫、擦桌子、整理书架,享受它,跟它合一。
慢慢地,你就能持续积蓄力量,小步上台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