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在车上,饼饼突然问我,妈妈,我们家有钱吗?够咱们用吗?
这话问的… … 如果认真回答,我会说,取决于你咋用!
正常吃喝消费,一般不会把自己给用穷的。
但你要是这个时候去投资,炒股,炒黄金啥的,那就不好说了!
孩子当然理解不了这些,我知道她这么问,其实就是想要个“安全感”。
所以我直接简单回答她,够用的,放心。
过了几天,她又跑过来问我,妈妈,我们家到底有多少钱?
我问她,你为啥想知道这个呢?
原来她在飞机上看了个动画电影,里面有个情节是,一个小男孩的爸爸丢了工作,家里要揭不开锅了。
于是,她开始担忧我和她爹的财务状况。
40斤的身体里,装着20斤的心事儿!
所以要一五一十告诉孩子,家里有多少钱吗?
我还不至于颠成这样!
众所周知,有些事儿你告诉了孩子,就等于告诉了全村儿!
而且这个年纪的孩子,对钱的数量没啥具体概念。
即便告诉她一个数字,还是没法打消她的担忧,因为无论这个数字是多少,她都会觉得并不是“无限多”,迟早会用完的。
所以怎么聊呢?
聊这个事儿之前,我是有过一些铺垫的。
饼饼从四岁多开始,我就定期给她零花钱。
零花钱怎么给 | 零花钱给太多,对娃没好处
七岁以后,我开始引导她规划一下自己的零花钱。
我说你看,你存了这么一大袋子钱,几分的钢蹦,五十欧的大票,你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花出去了多少,你其实可以做一个规划。
她说啥叫规划?
我告诉她,最简单的规划就是,把钱放在三个袋子里。
一个是“快乐袋”,这是你日常的零用钱。
平时看到一个玩(破)意(烂)很喜欢,妈妈又不想给你买,但你确实很想要,你就用这个袋子的钱买。
还有一个是“梦想袋”,攒起来买一些比较贵的东西。
除了平时的小花销,你肯定还有一些贵的东西想买,或者有一些大心愿想实现。
你就可以用这个袋子攒起来,为了以后的大心愿买单,生活总得有个盼头。
最后一个是“未来袋”,暂时用不到,一般情况下只进不出。
现在她问我家里有多少钱,我就顺水推舟跟她讲,咱们家的钱,也分了三个“袋子”装。
👉 第一个袋子是日常开销用的。
负责我们每天的吃吃喝喝、日用消耗品、住房出行等等。
这个袋子每天都有支出,但爸爸妈妈也会持续直往里蓄水,保证日常够用。
👉 第二个袋子是大心愿。
比如我们每年想出去旅游三次,要想玩得舒服,都是要花钱的,所以也要往愿望袋子里存钱。
这个袋子不用一下子就“够用”,它是一个“慢慢装满,慢慢打开”的袋子。
👉 第三个袋子是未来保障。
比如你担心的情况,爸爸妈妈工作没了,或者家里发生了一些事,需要花一大笔钱,才会用到这个袋子。
我们希望永远不用打开它,但是我们必须得有它。
这个回答,给了她一种很强的安全感。
尤其是当她知道,哪怕未来遇到一些变故,我们也是有准备的,我们的家庭不会轻易垮掉。
七八岁的孩子,开始好奇家里的经济状况,问家里钱够不够用,咱家有多少钱,爸爸妈妈一个月赚多少,问的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我是不是足够“安全”。
他们慢慢发现,这个世界离了钱寸步难行,而自己对家里金钱状况一无所知,让他们觉得不安全。
但他们其实不像成年人,追求一个具体的数字,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确定感”和“掌控感”。
“确定感”来自让他们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不是“手机里本来就有的”,而是有人花了时间和脑子换来的。
“掌控感”来自让他们知道,钱是怎么花的,日常开销去哪儿了,旅游为什么得攒钱,为什么要为未来存钱。
对钱有了“确定感”和“掌控感”,金钱焦虑自然就会少了。
有人可能会说,用得着这么麻烦么!
就直接告诉孩子,钱的事不用你管,这是大人要操心的,你好好学习就行了!
要么给孩子吃个定心丸:咱们家不缺钱,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但是放出了这样的话,回头你就不要怪人家,见了啥都想要,好像你的钱是大风刮来的。
跟孩子谈钱,100个家庭有100个谈法,我认为把握两个基本原则就好。
🍪 第一,不用神化钱,它不是无所不能的,也不必回避谈钱,因为没它确实不行。
避讳谈钱会让孩子觉得,谈钱是一件很“羞耻”的事,不能大大方方敞开了聊。
很多人找工作不好意思跟老板谈薪水,创业不好意思跟合伙人谈股比,买个东西讨价还价都觉得丢脸,就是因为从小对“谈钱”有羞耻感。
谈钱没啥难为情的,钱就像水电米面一样,是一种日常资源。
🍪 第二,钱可以给你更多选择,但钱不能定义你。
我很不想孩子陷入“有钱=成功”的叙事。
因为这等于用钱定义了你,而你不应该被任何东西定义。
钱是一种很好用的工具,它能让你在很多时候,多一些选择。
钱可以让你选择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选择在飞机上坐着还是躺着,选择要不要继续上那个你不喜欢的班。
但是,钱没法定义你。
你是不是与人为善?你有没有责任心?你如何跟天地众生和自己相处?这些才是决定了”你是谁”的东西。
财商启蒙,一定不只是带孩子摆摊儿赚零花,而是——
教他们理解钱,但不迷信它的力量。
教他们使用钱,但不被它牵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