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曾说:
“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
你见哪一个人才不经历人生坎坷?孩子需要有正常的磨砺,而不是只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让孩子泡在蜜罐里,而是尽早让他们认清生活的真相。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在生活中磨砺自己,他才能在身体力行中,懂得奋斗,敢于担当。
浙江男孩林舒杰,父母经营着一家来料加工店。
从林舒杰初中开始,父母每个周末都会让他到店里帮忙。
一方面是让他替家里分担压力,另一方面也是让他感受生活的不易。
因为常年看着父母的操劳,林舒杰比平常孩子更加懂事。
生活中,他是父母的得力帮手,总是抢着干那些脏活重活。
学习上,他给自己定下精确到分的作息时间,还会抽空帮妹妹辅导作业。
直到收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还在父母的来料加工点,帮忙打螺丝。
面对采访时他只有简单的一句,“父母太辛苦了,我只想帮他们减轻下负担”。
朴实勤劳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自立感恩的孩子。
“北大灌饼父亲”彭勇,在儿子彭翔宇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每到假期就来帮自己守摊。
除此之外,扫地、 洗灶台、摆食材,父亲也让他样样都学着干。
父亲常对彭翔宇说,我们只是普通家庭,无法去跟那些富裕家庭比,但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得到什么,得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去挣。
父亲的教诲,彭翔宇铭记在心。
他不仅帮父母分担了许多家务活,学习上也异常刻苦。
最终靠着踏实勤勉,与极度的努力,叩开了北大的校门。
亦舒曾在《流金岁月》里写:
有钱人家败家子,寒门苦读出人才。其实都不一定的,还是要看家教,看经历。
比起物质的富养,孩子的品质、人格更值得家长花心思去培养。
就像林舒杰与彭翔宇的父母,他们没有多少文化,却懂得“宠儿多不幸,娇儿难成才”这样朴素的道理。
他们从不掩饰自己出身普通家庭的现实,也不给孩子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生活。
而是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让孩子与他们肩并肩,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
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才能更加独立与勤奋,成为自我命运的引领者和一个家庭的领跑者。
▽
《商业周刊》出版的25个最佳观念专题报道,开篇就写着这样一句话: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给他们太多财产。”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习惯了不劳而获,那么他永远也学不会感恩,也没有拼搏的动力。
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给孩子锦衣玉食,而是教他们自食其力。
教会孩子独立与奋斗,用精神富养出一个心怀感恩,独立奋进的孩子,才是一个家庭最深的福报。
点个赞,与父母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