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懒惰的孩子
背后都有「越位」的父母
当然,更多孩子的懒惰是一目了然的。“双减”以后,许多孩子明显松懈了。
作业写得更马虎——
孩子在课后服务中完成作业,没有了家长的督促和检查,随便应付老师就算了。
口头作业懒得做——
没有大人的督促,孩子很少自觉读课文、背诗词,如果老师不检查,孩子干脆不做。
我们必须承认,在孩子的学习中,父母担任了很重要的角色。
父母若完全不管,孩子就不会主动学习,毕竟没有哪个孩子真正热爱学习。
然而,父母若管得太多,对孩子来说同样不是好事。
许多父母都有类似的行为:
坐在孩子身边盯着他写作业,发现他不会做就马上提点他,发现他做错了恨不得替他做。
包办孩子的事务,不让他做家务、做决定,也不用他收拾书包、检查作业,只要好好学习。
这么做只会导致孩子:不会独立思考,一旦遇到问题,马上举手求救。不愿主动学习,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
事事包办的父母,只会养出懒惰懈怠的孩子。
试想,孩子学习上的困难,有父母解决,生活上的事情,有父母代劳,他哪里还需要努力?如何能学会长进?
孩子会觉得,就算懒惰也没有关系,因为背后总有父母替他“打扫战场”。
我们应该明确: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放手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做。
否则,父母越位,会让孩子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做不好自己的事情。
父母的态度和认知
决定孩子的学习成效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儿茜茜主动要求写日记,可在她写好以后,妈妈却逐字逐句检查,还标出了错别字。
茜茜知道后一下就没了积极性,为了应付妈妈,她只能写一真一假两本日记。
就好像生活中,父母经常干扰孩子学习,孩子就无法形成专注;父母总是逼孩子去学习,孩子就不爱学习。
换句话说,真正让孩子积懒成笨的,正是父母不当的教育。
作家莫言说过一段话,值得所有家长思考:
“为什么农村的父母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儿女?因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态度决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与价值感,而不是他们有多高的认知水平。”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那些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的家长,给了孩子尊重和不容突破的底线;
那些态度强硬且要求严格的家长,虽给了孩子底线,但也使孩子感到压抑;
那些态度摇摆又要求不定的家长,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父母一定要常反思,常学习,常改进。
不要让孩子“假装勤奋”,自己就不要做一个“假装关心”的父母。
不要让孩子“积懒成笨”,自己就不要做一个总是“越位”的父母。
不要让孩子“厌倦学习”,自己就不要做一个“态度摇摆”的父母。
在孩子自觉性不高、不会学习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正确教育、督促与引导,把孩子引上学习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