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之于孩子,还在于培养一种专业精神。
做什么事情用什么工具,过什么节日是吃火鸡还是沙拉?这些都有讲究、有规则。
美国的学校通常告诉家长,“仪式感”并不等同于“形式感”。如果不能为之赋予更好的精神属性和个性化价值,不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重视,并参与进来,那么就不是仪式感,而只是形式。
仪式感不是让孩子去模仿行动表面的形式,而在于了解其精髓。感恩节的时候,家长很小就会告诉你吃火鸡的来由。去参加再小的一场竟演时,也需要西装革履,要认真对待。
曾经有位中国社科院的知名学者曾经说过:“仪式感的消失,让整个群体的精神世界彻底地无法安顿,道德没有了寄托,最终造就的是一大批没有终极关怀的物质主义者。而这种对于仪式感的破坏,可能还将继续严重下去。”
正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处不在的“仪式感”的传达,美国的多数孩子才得以成为一个有终极关怀的、有专业态度的人。
《小王子》中的狐狸说,“(仪式)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最后,兰兰妈和家人在遥远的美国旧金山硅谷,送上祝福!祝我亲爱的读者们,圣诞快来!全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