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感觉到亲子关系开始在走下坡路,脑子不断反思自己:
我哪里做错了?
我到底是太严厉了,还是太宠孩子了?”
“我以为是在尊重孩子,为什么他反而越来越无法无天?”
“为什么最近总感觉孩子故意不听话?”
于是翻阅育儿书籍才知道,我犯了很大的错误,我对孩子的那些“要求”,都是对孩子的命令,我并没有真正的接纳孩子。
原来,尊重、放纵、专制,只有一线之隔。
我们大多数父母一边喊着“我尊重孩子”,一边却在无形中失去边界;
也有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却让孩子压抑、逆反。
今天,我就用三个真实案例,拆开这三种最常见的育儿方式,并说明白:如何做到真正的“尊重而不放纵”。
一
尊重型:有规则,但温柔执行
案例:孩子玩得太久不愿回家
你说:“宝贝,我看到你还想继续玩,这个玩具你很喜欢。我们还有10分钟的时间,等时间到我们就回家,回家后还可以一起搭积木,好吗?”
尊重孩子的感受:你看到了他的需要。
有明确边界:告诉他10分钟后必须离开。
有替代方案:让他知道回家后还有乐趣。
效果: 孩子虽然可能还会不舍,但你帮他过渡了情绪,规则得以执行,他也感受到被理解。
二
放纵型:没有底线,规则随
孩子情绪而改变
案例:孩子赖着不吃饭只要吃糖
你说:“好吧好吧,别哭了,这次先吃糖,下次不可以哦。”
结果下一次依然如此,甚至哭得更厉害。
问题:父母让渡边界,孩子学到“只要哭,就能得到想要的”。
后果:孩子缺乏规则意识,也缺乏安全感。
如何避免?
规则可以有弹性,但不是每次都因为孩子哭而取消。
可以说:“我知道你想吃糖,晚饭后我们可以吃一颗,现在先吃饭。”
三
专制型:只有命令,没有理解
案例:孩子不肯洗澡
父母说:“再磨蹭我就打你!快去洗澡!”
孩子一边哭一边脱衣服,甚至以后一到洗澡时间就开始抗拒。
问题:孩子的情绪被忽视,只被要求“立刻服从”。
后果:表面顺从,内心反抗;或长期压抑情绪。
如何改善?
把命令换成选择:“你想先洗澡还是先刷牙?”
给缓冲时间:“我们还有5分钟就去洗澡啦,玩具也要休息了。”
🎯
如何做到“尊重而不放纵”?(父母清单)
🌱 1. 立规矩前先共情
我看到你还想玩,你玩得很开心。”
情绪先被接纳,孩子才愿意听后面的安排。
🌱 2. 不威胁、不恐吓
把“你再不洗澡我就关灯”换成“再过5分钟,我们就一起去洗澡”。
🌱 3. 提供选择权而不是决定权
不问“要不要洗澡”,问“是先洗澡还是先刷牙”。
🌱 4. 全家一致,避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如果一边允许,一边限制,孩子只会学会“钻空子”。
🌱 5. 允许孩子有情绪,但不允许情绪改变原则
孩子可以哭,但时间一到依然要离开。
写给每一个正在焦虑的父母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尊重型”的父母,
但现实中,我们常常在放纵与专制之间摇摆——
一会儿心软迁就,一会儿失控吼叫。
其实,育儿不是“控制孩子”,而是“教孩子逐渐学会自控”。
你先稳住情绪,孩子才能稳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