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养娃最该抓的4个好习惯,比成绩更影响一生!父母这样引导就对了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养成了,一辈子也忘不了。”

家庭教育的核心,我认为并不是逼孩子考100分,而是帮他养成能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好习惯是孩子“带得走的能力”,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这些好习惯会在关键时刻托着他走得更稳、更远。

帆妈认为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未来不管遇到什么风浪,都有能力稳稳前行。

这些习惯不用多么“高大上”:能自己规划时间,就不会慌慌张张;

能专注做事,就不怕学新东西;

能体谅别人,就会被世界温柔以待;

能反思改进,就会越来越强。

普通家庭的父母,不用焦虑没资源,把这4个习惯陪孩子慢慢培养出来,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托举”。

毕竟,成绩会起伏,但好习惯会跟着孩子一辈子,成为他最硬的底气。

普通父母在日常中如何做呢?

家庭教育中,特别是这4个核心好习惯,让孩子一生都受益.

习惯一:“自己的事自己规划,不拖延不依赖”—— 自主管理习惯,是孩子独立的“底气”

邻居家孩子上初中后天天熬夜写作业,妈妈急得天天守着催,孩子却总说“等会儿”“还没玩够”。

问起原因才知道,小学时作业都是妈妈盯着写,几点睡觉、书包怎么收拾全靠妈妈安排,孩子根本没学会“自己规划时间”。

自主管理习惯,就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么做好”。

孩子天生就有的,我认为很少,主要是靠家庭教育里一点点练出来的。

你知道吗?拥有自主管理能力的孩子,内驱力和抗挫力都更强.

他们不会“被推着走”,而是“自己往前走”。

习惯二:“做事专注不分心,不三心二意”—— 专注习惯,是孩子成事的“核心能力”

带闺女上兴趣课时发现,同样学画画,有的孩子能盯着画纸坐40分钟,有的却5分钟就想喝水、10分钟就玩颜料,最后作品效果差一大截。

老师说:“专注力强的孩子,不管学什么都更快,因为他能把能量集中在一件事上。”

专注力就像孩子大脑里的“聚光灯”,灯越亮、聚焦越准,学东西就越高效。

童年专注力强的孩子,青春期学业成绩更好,成年后工作效率会更高。

而专注力不是天生的,家庭环境和引导方式对它影响最大。

专注的孩子写作业不用家长盯,听课能抓住重点,同样的时间里能吸收更多知识。

父母这样引导:少打扰、造环境,帮孩子“守住注意力”

1,孩子搭积木时别总问“渴不渴”,写作业时别隔一会儿就送水果,这些频繁打扰会破坏他的专注节奏。

2,书桌别放玩具,学习时关掉电视、手机静音,让环境帮他“收心”。

3,从孩子喜欢的事入手,比如他爱拼乐高,就让他一次拼够30分钟;

爱读绘本,就陪他读完一整本再聊天。

这些“专注体验”会慢慢迁移到学习上。

习惯三:“懂体谅会分享,不自私不冷漠”—— 共情习惯,是孩子社交的“软实力”

有个妈妈吐槽:“我家孩子玩具从不给别人碰,同学摔倒了他还笑,现在班里没人愿意跟他玩。”

其实不是孩子“坏”,而是没人教他“怎么体谅别人的感受”。

共情习惯,就是“能站在别人角度想问题,懂得关心和尊重”,这是孩子融入集体、收获友谊的关键。

心理学上的“共情能力”被称为“社交情商的核心”。

童年有共情习惯的孩子,更会处理矛盾,更少被孤立,成年后婚姻和人际关系都更和谐。

而这种能力,藏在家庭日常的每一次互动里。

父母这样引导:教孩子“说感受、学换位思考”,从家庭小事练起

帮孩子“看见别人的感受”:

孩子抢玩具时,不说“你怎么这么自私”,而是说“你抢了他的玩具,他现在很伤心,就像你的玩具被抢了一样难过对不对?”

用他经历过的感受,帮他理解别人。

家庭里“示范共情”:

爸爸下班说“累了”,妈妈可以说“爸爸工作一天辛苦了,我们给他倒杯水吧”;

妈妈生病时,引导孩子说“妈妈难受,我来给你盖被子”。

孩子会模仿父母的样子,慢慢学会关心人。

鼓励“小善举”:

孩子主动分享零食、帮同学捡东西时,及时肯定:“你把饼干分给小朋友,他一定很开心,妈妈看到你很善良”。

正向反馈会让他更愿意体谅别人。

习惯四:“遇到问题不逃避,会反思会改进”

见过太多孩子“同样的错犯N次”:上次因为马虎算错数学题,下次还犯;

上次和同学吵架没道歉,下次还硬碰硬。

不是他故意的,而是没养成“做完事回头看看”的反思习惯。

反思习惯,就是“做完一件事后想想‘哪里好、哪里不好、下次怎么改’”,这是孩子自我成长的“秘密武器”。

会反思的孩子,能从错误中学习,从成功中总结经验,进步速度比别人快一倍。

而这种习惯,需要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不指责、教方法”。

父母这样引导:用“提问”代替“批评”,帮孩子学会“复盘”

 培养好习惯的3个“黄金原则”:不硬逼、不着急,让习惯自然长出来

很多父母说“我也想培养习惯,可孩子就是不配合”,其实问题不在孩子,而在方法。

好习惯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这3个原则能让习惯培养更顺畅:

1. 习惯要“少而精”,一次抓一个

别贪心“同时培养专注、反思、共情习惯”,孩子精力有限,一次盯太多等于没盯。

可以先从“自主管理”入手,等这个习惯稳了,再抓“专注”,一个个来更有效。

2. 父母“先做到”,再要求孩子

你自己做事拖延、总打断别人说话,却要求孩子专注、守时——这样的习惯培养,孩子只会反感。

父母先做好榜样:吃饭不看手机(练专注)、睡前规划明天的事(练自主管理)、对家人说“辛苦你了”(练共情),孩子会悄悄模仿。

3. 用“正向激励”代替“惩罚威胁”

不说“你再拖拉就不让你玩”,而是说“如果你今天自己规划好时间写完作业,就可以多玩20分钟积木”;

不说“你怎么这么不体谅人”,而是说“你刚才帮奶奶拿东西,奶奶特别开心,妈妈为你骄傲”。

“正强化”,比惩罚更能让习惯扎根。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养娃最该抓的4个好习惯,比成绩更影响一生!父母这样引导就对了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