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我印象中的二媳天差地别。我和二媳接触不多,交往不深。留在脑海中关于她的印象大部分靠她在朋友圈发的图,留的言,表现的状态拼凑而成。
她很爱更新状态。一日数十条,从不间断。图片内容从早晨为女儿,老公亲手做各式秀色可餐的早点到陪女儿日复一日,不厌其烦上钢琴课,上早教班;
她留的言大部分是独立女性宣言,带得孩子,做得家务,爱得父母,孝得公婆,守得空房,但是没关系,不要怕,她总是非常努力地营造一种她很爱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无比爱她的氛围;
她常转发一些公号文。主题永远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文里无一不是号召女性时刻不能放弃自我,要自立,不要依附,要坚强,不要乞怜。
如果不是我无意间转发到家庭群里的图引发的对话,我和她差不多都被那些清新美好,吸收了很多光源,很多色彩,也掩藏了很多现实暗黑的朋友圈状态所催眠。
哲学家孟德斯鸠说:我们总是把别人想象得比他们的实际情况快乐许多。
现代社交工具更把这种想象的边际无限扩大。以前台湾艺人小S自嘲地说过关于自拍这件事:你以为我发的那些睡意朦胧,看起来特别随意,状态好的不得了的素颜照真的是随意po到网络上去的?
当然不是。我为了抓拍那种随意的感觉,差不多已经删掉一千张看起来有瑕疵的图了,为此忙活了一上午了。
哦,天,这才是真相!
社交工具上的人生是片面的,虚幻的,被过度美化和选择的,根本不是人生全貌。
可问题是假象的蛊惑力极强,国外有一项研究发现本来对自己的生活还比较满意的人在上过脸书等社交工具后就怀疑了。因为他们看到别人的人生比自己有趣得多,高级得多,出彩得多。
长期发图和看图的人已经不能接受苦乐交融的人生了,拼命要对苦涩的那部分视而不见。方法就是假装坚强,假装勇敢,假装能应付眼前的一切。这真的是生活的强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