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小区花园里,看到邻居家5岁的宝宝正在吃饼干,妈妈随口问了一句:“能给妈妈吃一点吗?”孩子立马把饼干藏到身后,大声说:“不行!这是我的!”妈妈尴尬地笑了笑,眼里却闪过一丝失落。
这位妈妈每天为孩子忙前忙后,做营养餐、洗衣服、陪读绘本,孩子却连一块饼干都不愿分享。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付出越多,孩子反而越自私?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越勤快,做得越多,对孩子越没要求,孩子反而越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相反,那些懂得“偷懒”的父母,往往能培养出更加独立、懂事和成功的孩子。
01
为什么越无私的父母,越容易养出自私的孩子?
朋友小敏是个全职妈妈,她对女儿的照顾无微不至。每天把水果切好送到孩子手里,书包整理得井井有条,甚至连刷牙的牙膏都提前挤好。
有一次,女儿学校组织郊游,小敏忘了给她的水壶装水。结果女儿回来后大发雷霆:“你为什么不给我装水?我渴了一天都怪你!”
小敏伤心地说:“我为你做了这么多,就一次疏忽,你怎么就这样对我?”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过度教养”,指的是父母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安排一切,反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和感恩的机会。孩子会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02
“懒”父母反而培养出优秀孩子?
我的表哥表嫂都是职场精英,工作繁忙,对孩子采取“适度偷懒”政策。
他们家有个规矩: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为家庭做贡献。6岁的孩子要自己整理书包、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10岁的孩子要帮忙摆碗筷、倒垃圾。
刚开始,老人看不下去:“你们这么懒,孩子多可怜啊!”但表嫂笑着说:“懒妈妈才能培养出勤快孩子。”
果然,两个孩子不仅自理能力强,还特别懂得体贴父母。有次表嫂加班回家晚了,一进门就闻到饭菜香——10岁的大儿子竟然煮了面条,还煎了鸡蛋等着妈妈回来吃。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当孩子亲身经历做事的辛苦,才会理解父母的付出,学会感恩。
03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在这三个方面“偷懒”
在生活上“懒”,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不要做“随时待命”的父母。让孩子自己背书包、整理玩具、准备简单的餐点。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要给予尝试的机会。生活自理能力是自信心的基础。
在学习上“懒”,培养孩子自主性
不要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可以制定规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如果需要帮助,可以来找我。”让孩子为自己负责,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决策上“懒”,培养孩子独立思考
不要替孩子做所有决定。从小事开始,让孩子自己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想看什么书。决策能力是需要练习的,适当的放权能让孩子更自信。
04
做好“懒”父母,记住这三个关键点
循序渐进,符合年龄特点
不要指望3岁的孩子能整理好房间。根据孩子的年龄分配适当的任务,2-3岁可以自己扔尿布,4-5岁可以整理玩具,6-7岁可以帮忙摆碗筷。
耐心指导,不怕犯错
孩子第一次做事肯定会笨手笨脚。不要因为做得不好就代劳,而是要耐心指导。记住:完美的父母,往往培养出脆弱的孩子。
及时表扬,强化积极行为
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时,要给予具体的表扬:“谢谢你帮妈妈摆碗筷,真是妈妈的好帮手!”积极的反馈会让孩子愿意继续努力。
真正的爱,不是无止境的付出,而是教会孩子如何靠自己飞翔。
从今天起,试着做个“懒”父母吧!也许你会发现,当你放松下来,孩子反而变得更加能干、更加懂事。这不仅是孩子的成长,更是我们为人父母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