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宁愿烂在肚子里,也别对儿女说这几句话,否则只会自讨苦吃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曾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深以为然。

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常常陷入暴力沟通的误区,伤人而不自知。

他们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言辞无忌,试图以算账式付出来激发孩子的负罪感和愧疚感。

然而,这样的做法不仅换不来孩子的感恩,反而可能导致孩子的敌对和疏离。

因此,别图一时口舌之快,用言语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创伤。

尤其是以下这几句话,千万不要轻易对儿女说,否则终会自食其果,追悔莫及。

“家里很穷,别净乱花钱”

不久前,看到一位网友的分享,描述了他偶遇的一对父子。

一位爸爸带着自家孩子到肯德基买儿童餐。

原本应该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充满乐趣的时刻,这位父亲却选择进行一场沉重的苦难教育。

他对着孩子说:

“你知道吗,你这一顿饭,就花去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孩子原本洋溢着期待和喜悦的脸庞,在听到这句话后,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他沉默了,眼里的光渐渐消失。

还有一位母亲,在网上晒出自己吃白菜炒饭的日常,并透露儿子在学校用餐每天花费超过30元,一杯奶茶也要20多元。

她原本期望此举获得他人的同情与理解。

但没想到,网友们对此极为反感,纷纷劝这位母亲不要没苦硬吃。

翻开这位母亲发布的过往动态,不难推断,这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至少达到了小康。

一个家庭里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父母身上的“穷气”,以哭穷的方式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

想要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品质固然值得赞赏,但绝非通过哭穷来实现。

真正的教育,在于父母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量入为出,而非一味地告诉孩子“这个太贵,我们买不起”。

想起一位朋友,她对待女儿的方式让人深感触动。

在她丈夫破产后,家中经济便陷入困境,穷得就快揭不开锅,只能无奈向父母求助以渡过难关。

朋友曾是典型的家庭主妇,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整日眉头紧锁,四处奔波寻找工作,以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

这时,她三年级的女儿,用平时攒下的零花钱,为朋友买了一条价值三十元的项链。

孩子纯真地对朋友说:

“妈妈,你别不开心,我买了小卖部最贵的一条项链,你戴上一定非常漂亮。”

面对这份出乎意料的礼物,朋友内心虽然忧虑家中的经济状况,但她并没有责怪孩子乱花钱。

相反,她深感感激,不仅理解女儿的孝心,更将这份心意视为前进的动力。

特蕾莎修女曾经说道:

“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

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

长期的哭穷,可能导致两个极端。

一,是让孩子自卑,不敢拥有,不敢追求。

他们时刻活在“金钱匮乏”的阴影之下,内心充满了不配得到的想法,人生似乎只剩下黑白两色,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绚烂与光彩。

二,是孩子成年后会报复性消费,试图通过物质的满足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以寻求安全感、认同感和掌控感。

他们会在不断的放纵中,试图弥补过去的缺失,却往往陷入更深的困境。

亲情,本应是温暖而纯粹的,别让孩子背上过重的道德包袱,而与我们渐行渐远。

“别人都能做到,你怎么不行?”

美国成功教育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

“每个孩子都有许多优点,而父母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

认为管好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其实,这样做就像蹩脚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有些父母为了鞭策孩子,会习惯性地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

殊不知,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截然不同,拿一个人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提并论,只会徒增烦恼。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所达到的水平以及擅长的领域都大相径庭,因此,我们应以更包容和理解的心态来陪伴他们成长。

讽刺短片《别人家的孩子》中,就有一位不苟言笑,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的母亲。

她总以邻居小美为标杆,对女儿进行无休止的对比。

每当女儿成绩稍有下滑,她就厉声斥责女儿不争气,而邻居小美每次都能名列前茅,压根不用父母担心。

在母亲的责备声中,女儿变得畏首畏尾,对失败充满恐惧,自信心也被打击得支离破碎。

历经千辛万苦,女儿终于踏入了大学校门。

然而,母亲不但没有夸赞,还不由分说地责骂。

原来小美考上了全免,而女儿还要自己出学费。

当女儿步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母亲依旧不依不饶,时常以小美嫁入豪门为由,对女儿的感情生活指指点点。

终于,女儿无法忍受这种无尽的对比与贬低,她反问道:

“你怎么不去当小美的妈妈?”

母亲却将一切责任推给女儿,抱怨道:

“早知道你这么不争气,我就不该为了你和你父亲凑合!”

时间一晃而过,女孩也已成为人母。

而她的母亲依然不改旧习,要女儿赶紧为孩子报个早教班,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报了。

这时,女孩果断打断母亲的话,坚定地说:

“没什么好比较的,我不会让他成为第二个我。”

在短片中,这位女孩,因为母亲的比较与期望,始终生活在“别人家小孩”的阴影里。

然而实际上,邻居小美也并非十全十美,她的人生同样有很多不如意的时候,但她的父母,却总是会耐心鼓励她。

有人说:

“自己这辈子受到最大的PUA,就是来自父母。”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不应该被“别人家孩子”的标准所束缚。

别做挑剔型父母,否则付出再多,也换不来孩子的感恩。

“我都是为你好,别不领情”

卡德龙曾说:

“语言是最危险的武器,刀剑刺的伤口要比语言刺的伤口容易治愈。”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齐明月的母亲让人印象深刻。

她一直在试图掌控女儿的人生轨迹。

不仅频频否定女儿的选择,更在无形中剥夺了女儿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当女儿吃饭点餐时,她嫌弃“就这老三样”。

当女儿买衣服时,她就开始叨叨:

“不爱干净还穿白色的。”

“黑色不适合你,要多穿点亮丽的。”

“你都多大了,还穿粉色的衣服,有时间多看看时尚杂志好不好?”

她认为只有当律师、当检察官才有前途,因此竭力希望女儿能考入政法大学。

然而,面对母亲的强势控制,齐明月内心充满了挣扎与反抗。

在高考的关键时刻,她甚至不惜故意少涂答题卡,只为逃离这令人窒息的束缚。

从点餐到穿着,从工作到恋爱,齐明月的母亲总是以“我不是否定你,我是为你好,关心你”的名义,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

周国平曾经说道:

“孩子只是暂时寄养在父母这里,送行的一天必然到来,你会惦念,但不能同行。

孩子必将自己走上人生之路,你可祝福,但无法支配。”

终有一日,孩子将长大成人,独自踏上人生旅程。

那刻,你会满怀牵挂,却只能目送其背影渐行渐远。

因此,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特个性,以客观与理性的眼光看待他们的成长,谨言慎行,避免无心之语成为他们前行路上的绊脚石,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

写在最后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话语真的是效率最低的交流仪。它们最容易招来错误的解释,最容易令人误会。”

深以为然。

即使再生气,对儿女说的话也要三思而后行。

别把孩子当自己情绪的垃圾桶,用爱的语言代替呵斥和命令,与孩子好好沟通,从情感上真诚地接纳和理解孩子。

亲子沟通顺畅了,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宁愿烂在肚子里,也别对儿女说这几句话,否则只会自讨苦吃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