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陪娃“小升初”有感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小升初",一个中国家长甚至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教育词汇。她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她是衔接孩子教育阶段的关键环节,也不仅因为她是孩子由儿童步入少年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她承载的似乎是孩子的整个未来。于是,她成为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竞技台、角斗场,成为整个家庭乃至家族财富人脉的大比拼、大起底。"小升初",尚处义务教育范畴,是政府必保的民生任务,是学娃必经的受教历程,不能像中、高考那样纯以分数论高下、定输赢。如此情况下,有限而又极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如何分配,便成为极其重要而又难以万全的问题。近几年,各种"小升初"政策走马灯似的频繁出台更迭,花样繁多、琳琅满目,但似乎又都无法真正实现公平量化,终难抚平家长们那一颗颗焦燥忧虑的"痛苦心",暗地里只能依旧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正如坊间戏称:"小升初",升的是学生,考的是家长。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二〇二〇年,为人父母的笔者陪着孩子经历了"小升初"的磨砺和淬炼。为响应民意、体现公平,"小升初"政策几乎每年都会或大或小地做些调整。二〇二〇年最大变化是将登记入学、公办寄宿、优质民办校等之前各校自主权较大的招生模式进行了统管,统一填报志愿、统一摇号分配、统一建卡录取,其余人员进行电脑派位入学。但说实话,换汤不换药,在"摇号"开头、"派位"收尾的模式下,"中间地段"依然是主战场。虽然因疫情影响,线下的各种笔试、面试无法进行,但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点招、各种灵活变通的线上线下选拔、犹抱琵琶的政策性招生等渠道还是"重头戏"。对于既不是出类拔萃的"学霸"又不愿完全顺其自然的学生和家长来说,焦虑与煎熬、身累与心乏,一样都不会少。笔者恰属此类。孩子天真无邪、童心未泯,自不会十分在意,但作为家长,在内心望子成龙的驱使推动和外界环境氛围的裹挟逼迫下,笔者在发自肺腑而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处境中体验了"小升初"的全过程。颇多体悟,颇多感触。

陪娃"小升初"的心路历程

简要回顾笔者走过的整个过程,大体可划分成焦虑期、恐惧期、纠结期和怀疑期。当然,这几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时候存在相互叠加甚至并行共存,仅为叙述方便而概略分之。

先是焦虑期,主要是正式填报志愿之前的时间。这个时期前伸的越来越长,许多家长自三年级甚至更早就开始为"小升初"焦虑了。笔者的焦虑期大体始于六年级下学期。在外部环境传染和夫人的唠叨中越来越甚。开始天天趴在网上看往年政策、各类"小升初"信息,开始加入各种相关"群"、关注各色公众号,开始发动各种人脉关系打听探寻、拜托求助,开始找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到处"求爷爷 告奶奶"⋯⋯总之是使出浑身解数找门路,天天寝食难安盼回音。

继之进入恐惧期,大体从摇号未中到收到任何学校的录取意向前。这个时期,你会在朋友圏不断地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被"名校"录取,你会从身边人口中时常听到"xxx"被"六小强"接收,而你家孩子却"无人问津"。你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恐惧、担心、忧虑,你会想方设法到处投孩子简历,想尽各种办法让学校知道你的孩子有多优秀,甚至会冒着疫情风险到心仪学校门口硬塞央求⋯⋯你还总会往最坏的结果上想,觉得自己的孩子会分到片区自己万分不愿去的"最差"学校,天天担惊受怕,常常食不甘味。

尔后步入纠结期,主要是指从孩子收到第一个学校招收意向开始,到最终确定初中校这段时间。孩子可能会先收到一个条件还行但又不是十分中意的学校的"邀请",你会立即陷入纠结中。签卡,可能后面有更中意的学校;不签卡,万一后面的学校还没这个好呢!可能你也托关系做工作了,但因"统治力"有限,无法保证百分百成功,便无法消除纠结。也有可能你托的各方关系都有了好的结果,在多个各有所长的选择面前你依然会万分纠结。

最后经历怀疑期,就是当从多个选择中认定其一后,或者受外界评价影响,或者听其他家长议论,更可能是深入了解到此前未知的一些学校特点后,你会由此前的"纠结"转为"怀疑"。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适合孩子,特别是对两种迥异的教学模式作出选择后,此种感觉尤甚。笔者就是在"自主开放式教学"与"传统灌输式教学"两者之间选择了前者。因为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开放式教育自主性强、管理宽松,需要孩子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自觉性、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做到?心里越想越没底。于是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担心耽误了孩子。

渡过上述时期,也就是等孩子正式入学之后,家长尚需陪娃进入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在适应期内,才算真正脱离上述焦虑徬徨的复杂心理,才会真正完成"小升初"战役的收尾工作,才能真正开启针对此前"选择"的初中生活。

陪娃"小升初"的思考体会

"小升初"缘何会给家长带来如此多的焦虑和烦恼?一个人人应该充分享有的"受教育权",一个最不应该成为公民担心的问题,何以发展至此?引人深思,急需破解。笔者在陪娃过程中也做了些考虑,略谈理解体会。

一是成才标准的"唯一性"限制了发展的"多样化"。按理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而与众不同的个体,应该顺着自己的禀性爱好成长为不同领域的建设者。另一方面,五彩缤纷的社会也需要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各类人才。两者相融,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个体优长,朝着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符合各行各业需要人才的目标发力。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只有"高考"这华山一条路,只有考取所谓的"985"、"211"名校才是真正的成才。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莘莘学子们沿着几乎完全相同的路径,使用着近乎雷同的教辅材料,成长为趋向"千人一面"的模式化"人才",犹如生产线上的零件。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分类、分层,更很少向不同领域分流。众多原本个性不一、禀赋不一、智力不一、兴趣不一的孩子被束缚在一个制式化、标准化、封闭化的轨道上生长,最终被教化为一个个固定范式的应试工具,打造成安放在不同位置的工作机器,缺独立之精神,少自由之思想。这种成长路径下,学生必然是纯以考试分数论输赢的同质化发展,充斥着竞争、充满着焦虑。那么,作为这条甬道上极其重要一环的"小升初",会发展、裂变甚至变异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二是教育资源的"不均性"造成了择校的"聚集化"。当整个教育的着力点紧紧围绕"升学"、"分数"展开的时候,升学率高、师资力量雄厚的"牛"校自然成为家长和孩子追逐的对象。而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又无法做到平均分配。即使各校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都越来越好,新校甚至更完善,但师资、校风、教育模式等软件却无法做到平均用力,存在较大差异。于是,视"高考"为唯一正途的家长们必然会绞尽脑汁、拼尽全力地削尖脑袋往"牛"校"钻营"。在生源充足甚至人满为患的情况下,"牛"校就有了更大的招生自主权,掌握了更多的学生选择权。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掐尖"便成为自然之事,不可避免。而当小学的"牛"娃聚集到初中的"牛"校,结果肯定是更"牛"。娃靠校的资源会学得更"牛",校借娃的高分会变得更"牛"。表面上看是"珠联璧和、相得益彰",但本质上是"恶性循环、两极分化",增强了"牛"校的虹吸效应,限制了师资力量的正向平均分布,影响了公民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公正。为人父母者,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生物链顶端的"牛"校,穷尽洪荒之力地将自己的孩子往"牛"校托举。如此,出现"名校挤破了门、普校招不齐人"的现象,实在不足为奇,再正常不过。

三是行政管理的"人治性"导致了竞争的"扭曲化"。无论多么残酷、激烈的竞争,只要有清晰明确的规则并且对所有参与者是一视同仁的,就应该算是公平公正的。"高考"也好,体育竞赛也罢,虽也会存在种种弊端,但都有规则可循,皆有章法可依。而"小升初"就不一样了。虽也有一定之规,但毕竟模棱两可之处、暗箱操作之机严重存在,人为可操控因素众多。在我们这样一个几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度里,事事讲"血缘"、讲"人情"、讲"面子",人情大于法度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常态。管理者是法规制定者,掌握规则解释权,深谙条规疏漏处,常常会突破常规以获私利;办事者拼人脉、拼关系、拼财富,被迫无奈也好,随波逐流也罢,也常为突破常规办成事而沾沾自喜,讥笑"掉队"的并行竞争者。上述因素叠加,本来不应该是竞争的"小升初"的竞争对象由孩子的学业延伸为家长甚至家族的财富和人脉,竞争内容由校园课堂、教学大纲延伸为课外培训、竞赛考级,竞争规则由就近入学、分片划校等教育政策延伸为学区房购买、政策性保障、占坑式点招等跨域比拼⋯⋯将孩子正常地学习成长过程活脱脱变成了拔苗助长的舞台、财富人脉的赛场和暗箱人治的表演。终究是害苦了孩子,掏空了家长。

四是家长心态的"恐慌性"助推了教育的"异质化"。对孩子的教育,自有其符合孩子成长实际的内在规律性,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最明显的体现应该就是教学太纲,几年级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几岁童应该学习什么内容,都有一个基本规范。教育本应沿着大纲这条主线稳步前行,既不能急于求成,"瞒着锅台上了炕",也不可原地踏步,低层次循环。但现实中,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强力主导,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不均,家长们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本性执愿的推动下,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饱含竞争思想,充满比拼意识。这种焦燥忧虑的"争夺"心态,最终被商业教育机构诱导利用,开始了对孩子拔苗助长、超限跨越式的培养。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的知识点提前到小学阶段,本是开拓思维、强化逻辑的数学知识被固化成直接套用的公式模板,各种强化班、训练营挤占挪用了原本应该玩耍嬉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过多的知识灌输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增长能力最重要的大学阶段成为孩子们自由散漫、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另一方面,焦虑的家长往往只注重"高考"这华山一条路,对孩子在艺术、技术等方面的培养虽也涉及但基本不会让其成为孩子的主业,防碍了教育因人而宜的分流、分类、分层路径。

一次"小升初",一段成长路,一场新体悟,一点新认知。但愿前者所历之痛点能够成为转换之助力,终使后者不再仍有其殇。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逐一着手解决。习主席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因材施教、教育分流必会得到长足进步;艺术教育拟纳入中考成绩,将有力推动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目的普及推广;各种针对性的入学政策密集出台,必将极大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和招生方式的公平;教育部出台政策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相信教育终会回归其"化人"的本质。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陪娃“小升初”有感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