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熬夜看完华裔科学家李飞飞的教育之路,才知道孩子教育到底该怎么卷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1.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上上下下都怀揣愿景奔向现代化,成都也在不断发展,但即便如此,由于缺乏对世界的真正了解,孩子的世界观本质上仍是狭隘局促的。

孩子关注身边的东西,只能隐约看到外面的世界。

想要看得更远,看到未来的前沿,则需要特殊的影响。”

华裔科学家李飞飞,道出了对教育环境最真实的感受。

这本《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自传》上市不到一周,在豆瓣上的评分就达到了9.2分的高分。

李飞飞用细腻的文笔,串起了她的青少年时代、成长经历,和伟大的人工智能研究之间千丝万缕的连系。

熬夜读完这本书,让我再一次思考,教育对一个人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当教育成了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时,那就是全部。

2.

李飞飞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她的父母却“不甘心”。

他们对所处世界的制度失去了信心,处处显得格格不入:父亲对功名利禄无感,母亲藐视当时的社会规范。

当这样的两人结合,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选择,就注定不寻常。

在李飞飞的回忆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如今孩子们的影子:

“当时的社会沉迷于向孩子灌输 ‘尊重’ 的概念,衡量成功的标准与其说是成绩本书,不如说是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赢得老师表扬,但我的父母对此毫不在意,甚至有些不以为然。

尤其是母亲。

她对当时普遍的育儿目标进行了微调,并引以为傲:

我当然要努力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但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取悦任何人,或者得到任何东西。

虽然她从来没有明确表达过,但我能感觉到,她认为 “模范学生” 和 “好居民” 等提法带有居高临下的评判色彩。

她教导我,我的努力不是为了让老师满意,也不是为了符合某种意识形态,甚至不是为了迎合某种虚无缥缈的规则。

我的努力只是为了自己。

人总是难以凭借一己之力与环境的力量抗衡,即便如此,也可以选择思想独立,并培养孩子独立。

让孩子为自己而活。

如今,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高性价比的方式依然存在:即使没条件走遍天下,也仍然可以博览群书。

3.

中学阶段,李飞飞的母亲参加了一次家长会。

老师评价李飞飞对自己的前途 “不够严肃”,不仅对教科书缺乏重视,还在宝贵的年华,看了一堆 “无关紧要” 的书。

老师万万没想到,李飞飞的母亲竟然直接打断:”我女儿从小就特别爱看书。” 甚至有些态度轻蔑。

但是,这位颇责任的老师仍然认为看这些书是有问题的,学生应该多看甚至只看,和考试有关的教科书。

老师认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勃朗特三姐妹的书,以及各种奇怪主题的科学杂志,例如海洋生活、战斗机、不明飞行物,都不符合校内课程价值观和理念。

老师语重心长,掏心掏肺:

这些东西对未来没有帮助,飞飞需要把个人兴趣放到一边,专心学习对未来最有用的东西。

然而,李飞飞母亲接下来的回应,另老师更加困惑:

“这是飞飞想要的吗?这是我对她的期望吗?”

毫无疑问,这样的沟通是无效的。

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系统的方向相悖的时候,总有一方需要选择放手。

回家的路上,李飞飞的母亲无奈的对她说:”可能我把你教得太好了,飞飞。你和我一样,都不属于这里。”

4.

1989年,李飞飞经历了学校停课。那时李飞飞12岁。

在这个向来民主的家庭里,父母竟然开始对孩子有了 “秘密”。他们背着孩子开始商量事情,直到消息确定的这一天。

父母单方面通知李飞飞,父亲要离开一段时间去美国,作为整个规划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就是母女二人去美国找他。

对当时的李飞飞来说,这个决定极其突然,完全无法理解。

对一个青春期的少年来说,很难理解父母的决定。

李飞飞这样写道:”我的世界瞬间天翻地覆,但似乎没有人在乎我的想法。短短几周后,父亲就走了,带走了我从出生以来所熟悉的家庭生活的三分之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直到长大成人,我才体会到父亲的西行之路需要多大的勇气。但青春期的我对此却一无所知。”

但是,这个全家迁徙的计划并不一帆风顺,当李飞飞再次见到父亲时,已是三年之后。

如果说李飞飞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有什么公式的话,我认为其中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她的父母选择用这一代的艰辛和牺牲,为下一代人的教育做垫脚石。

人到中年,要放弃稳定安逸的生活,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谈何容易?

5.

15岁出国,几乎可以说是英文零基础就要面临高中紧张的学业。

在经历了语言障碍、生计问题等各种挣扎后,李飞飞终于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学习。

为了支持孩子的学业,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并支付母亲患病的医疗费,李飞飞一家不得不选择成为了 “个体户”。他们四处凑钱,开了一家干洗店。

这个场景,像极了奥斯卡获奖影片《瞬息全宇宙》里,一家人生活在美国的亚裔社区,靠苦心经营洗衣店谋生。

虽然情节完全不同,但都是自我拯救的故事。

大学毕业即将毕业,李飞飞和其他藤校毕业生一样,即将踏入当她的 “精英人士”。

但是,当再次面临科学抱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抉择,母亲给了她斩钉截铁的答案。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华尔街提供了一个年轻人梦想中的一切,是毕生的追求。

对李飞飞来说,华尔街的 Offer 可以帮全家走出家庭债务,结束干洗店的劳累,还有母亲的医疗费。

李飞飞询问妈妈对职业选择的建议时,母亲问女儿:“这是你想要的吗?飞飞,这是你想要的吗?”

李飞飞告诉母亲,“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吗?” 母亲说。

于是,李飞飞放弃了高薪的工作机会,开始了研究生学习。在研究生阶段,李飞飞明白了自己的方向,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

6.

好巧不巧,昨天偶然看到一个教育直播间。

一名知名教育博主,正在和一位大学物理教授连线。

博主问这位大学教授,现在大学里真实的学生现状是什么?能不能用几个关键词说明。

物理教授当时毫无准备,想了想回答说,关键词就不说了,免得引起不好的结果,那就说几点自己的感受吧。

我无法准确的一一复述她的全部内容,只能大致总结如下:

教授说,她观察到现在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眼里都没有光,没有年轻人朝气蓬勃的样子。

虽然这些学生已经进入大学本科阶段,但他们的学习方式却仍然停留在小学和中学阶段。

他们对学术没有真正的好奇心和兴趣,只是希望能从老师这里获得一些什么东西证明自己,例如奖项、证书、成绩。

错误的焦点,导致他们无法在一个问题上深入思考、花时间钻研,功夫只能浮于表面。

急功近利促成了造假之风盛行,只需要略懂皮毛,获得表面的成绩,就算是完成了学术研究。

补充一点,当这位大学教授还提到,自己的孩子就读于国外大学计算机系,并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想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做点事情。

她在努力的帮助身边朋友的孩子,教他们物理。

但她在教物理之前需要耗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把应试教育里背公式、刷题,被动学习这些长年累月形成的思维模式破除掉,举步维艰。

这是一名大学物理学教授眼中的世界。

这本《我看见的世界》,我熬夜看完了。无数次,我被李飞飞博士的教育经历震撼和感动着。很少有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让我如此激动,甚至泪流满面。

在这书中,有一个贯穿始末的线索便是 “北极星”。不仅在章节的标题中,在正文中都多次提到北极星。‍‍‍‍‍‍

北极星又称北辰、紫微星,是最靠近北极的一颗恒星。北极星处于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在地面的观察者看来静止不动。‍‍‍‍

李飞飞在书中写道:”以北极星来比喻理想,其真正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北极星可以指引方向,更是在于无论怎样努力,到达北极星的距离永远是无限的。

我们可以为之苦苦追求,可以为之痴迷一生,却永远无法抵达。”

愿每个努力奋斗和迷茫中的孩子,都能找到生命中的那颗北极星。

爱你。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熬夜看完华裔科学家李飞飞的教育之路,才知道孩子教育到底该怎么卷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