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幼儿专家都建议教育孩子时不要惩罚,而是让孩子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但如果自然后果来得很慢,或者根本就没有自然后果,那该怎么办呢?
比如孩子洗脚时,他觉得水溅到地上很好玩,即使我们明确告诉他不要这么做,他还是忍不住把洗脚水弄得满地都是。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行为会让家长非常生气,但似乎没有直接的自然后果来应对他的行为。
我们得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如果孩子不听话,我们需要给他一些惩罚,让他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以后就能更听话。
这些惩罚通常会针对孩子在乎的事情。如果孩子在超市乱跑,我们可以罚他晚上不能看动画片。或者如果他在游乐场乱扬沙子,我们就立即带他回家。
但问题是,这些所谓的逻辑结果或惩罚,虽然能立刻制止孩子的行为,却未必能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问题。孩子只是暂时停止了行为,而不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以及如何用更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宝妈会私信问我,孩子总是抢玩具或者打别的小朋友,尽管我们尝试了很多次共情教育,但孩子还是改不掉。这是因为孩子还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所以在问题发生时,他们还是会本能地选择自己的解决方案。
那么,如何有效地惩罚孩子,既能避免伤害孩子,又能让他们记住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呢?
下面我要说的方法,各位家长一定要仔细看,这个方法适用于所有家长头疼的孩子行为问题。就拿刚才提到的家长留言为例,孩子总是打别的小朋友。
第一步,我们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你对孩子某个行为不满,比如他们推人或者把水洒在地上,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们:“我不喜欢看到有人被推,我不喜欢地上有水。”这样做可以明确地传达你的感受。
这样做的好处是,它避免了命令和威胁,这些往往会引起孩子的自然反抗。当然,仅仅表达强烈的感受,并不足以阻止孩子的行为。
接下来,咱们聊聊第二步,那就是让孩子学会弥补自己的过错。比如说,如果孩子刚刚打了别的小朋友,那个小朋友会感到疼痛和不舒服。这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做些什么能让对方感觉好受一些?是给对方一块糖果,还是分享一会儿自己的玩具?通过这样的行为上的弥补,往往比简单地说声“对不起”要有效得多。
接着,我们来到第三步,也就是正确的惩罚方式。咱们要记住,我们采取行动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孩子,而不是单纯为了惩罚他们。比如说,我们不会说:“因为你在公园打了别的小朋友,我们现在就走。”而是会说:“我们要回家了,下次再来,因为我现在太担心有孩子再受伤。”
同样地,我们不会说:“你玩小汽车太野蛮了,所以不许玩了。”而是会说:“我现在要拿走你的小汽车,以防你把它撞坏。”
虽然两句话听起来差不多,但你应该能感受到,后者的表达方式更加正向和积极。
第四步,我们来谈谈最关键的部分——尝试解决问题。为什么说这部分至关重要呢?因为它是真正能够改变孩子行为的核心环节。
当孩子某个行为难以调整时,咱们首先需要反思,我们是否给了孩子正确的方法。面对问题时,我们不应该只是阻止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而应该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孩子急着想玩滑梯,但前面的小朋友滑得慢,孩子就推前面的小朋友,想快点轮到自己。这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家长当然要制止这种行为。但仅仅制止是不够的,因为孩子需要知道有更好的方法来处理这种情况。
首先,咱们要接纳孩子的感受。可以跟孩子说:“你不喜欢在滑梯上等很久,前面的小朋友犹豫不决确实让人烦恼。”然后,咱们要引导孩子面对问题,让他们意识到推人会造成伤害,比如:“如果有人突然推你,你会害怕,会受伤。”
接下来,咱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方案。比如说:“咱们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在玩滑梯的时候都玩得开心,没有人受伤,没有人哭,没有人害怕或者生气?”
孩子这个时候可能会想出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这些想法,而不是直接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一起讨论,挑选出一个大家都觉得不错的方案。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还能教会他们如何解决问题。
然后,我们可以把选定的方案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比如冰箱门上或者门后。这样,每当孩子准备行动之前,我们都可以一起回顾一下这个方案,确保孩子记得他们要采取的行动。
这样几次以后,孩子不仅会在行为上有所改进,他们会逐渐养成在遇到问题时主动思考和配合家长一起寻找解决方案的习惯。
我为什么不直接用惩罚呢?因为惩罚看起来效果立竿见影,能立马让孩子停止某些行为,但这对孩子长期的行为改变其实没什么帮助。而且,如果家长发现轻罚不管用,他们会开始加重惩罚。但这样做,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这点我就不用多说了。
咱们教育孩子的初衷是引导他们做出正确和积极的行为,而不是单纯为了惩罚他们。咱们要的是孩子能从心里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不得不这么做。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学会自我管理,成长为有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