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老师发了一个未来科学家报名表,自愿原则。
大女儿放学回来,我告诉她:学校就一个名额,妈妈没给你报,择优录取,报了也是白报。
这句话刚说完,大女儿情绪爆发:你不信任我,你没报,你怎么知道录取不了。
在一旁的二女儿看不下去了:妈妈就平常一句话,又没惹她,姐姐又在故意找茬。
我告诉妹妹,没你啥事,你不要参与,写作业去 。
作为孩子的妈妈,又是成年人,要接住孩子的情绪。
我给孩子解释,妈妈不是不信任你,以为又是按照学习成绩报名,按照学习成绩,肯定录取不上,如果想报,现在报名还来得及。
大女儿:我才不去呢,周末上课耽误时间。
我:那你刚才为啥那么大的情绪?
大女儿:我感觉,你不相信我。
我:你看着妈妈的眼睛,你是我的女儿,不管你怎样,妈妈都爱你,妈妈都相信你,都支持你。
她释然了,写作业去了。
02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和任务。以下是这些阶段的详细描述:
婴儿前期 (0~1.5岁):
主要冲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
发展任务:培养对看护者及外部世界的基本信任。
婴儿后期 (1.5~3岁):
主要冲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
发展任务:学习自主行动,形成自主感。
幼儿期 (3~6岁):
主要冲突:主动与内疚。
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性,通过行动实现目标。
学龄期 (6~12岁):
主要冲突:勤奋与自卑。
发展任务:通过学习和工作获得成就,形成能力。
青春期 (12~18岁):
主要冲突: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发展任务:建立积极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 (18~30岁):
主要冲突:亲密与孤独。
发展任务: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避免孤立。
成年中期 (30~60岁):
主要冲突:繁殖与停滞。
发展任务:在职业和家庭中成就,避免停滞。
成年晚期 (60岁以后):
主要冲突:自我完善与绝望。
发展任务:回顾一生,接受生活,避免失败感。
这些阶段不仅涵盖了从出生到老年的生活历程,还强调了每个阶段特有的心理社会任务和挑战。
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和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行为和发展的框架。
03
我们来看青春期这个阶段: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通俗理解就是:我是谁?我如何去认识我自己?我要做什么? 我为谁做?谁对我是重要的?
在社会上应该占有什么位置?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在社会上怎样生存下去?
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不清晰,混乱阶段。
就像文章开头,孩子很生气,实际不是故意找茬,而是通过一些事情,来确定我在妈妈心中的位置,妈妈是否认可我,相信我。
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怀疑,那么孩子虽然嘴硬对抗,实际上也会陷入自我怀疑。
一颗树要成长好,必须扎根,根部有营养,那么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父母就是孩子的根,遇到孩子问题,我们要思考一下,孩子想表达什么,想从父母这里获得什么?
作为父母,思考我能给孩子提供什么?这样我们不会盲目的定义孩子,和孩子较劲,而是理解孩子,给孩子解决生长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