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人民日报: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这4个黄金法则,父母拿来就能用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2023年,一位高中生凭一篇《向阳而生》的高考作文火爆全网。

这篇作文不仅被评为满分,还被人民日报点名表扬,称其“语言流畅、思想深刻”。

作者小李的故事也迅速成为家长圈的热门话题。从小喜欢阅读的他,特别爱看人物传记,每晚都抱着书读到入迷,父母则一直默默支持着他的兴趣。不仅如此,他们还陪他一起制定阅读计划每周讨论一本书的感受

高考作文爆火后,小李面对媒体的追问没有骄傲,而是冷静地说道:“写作这件事,不只是考场上的一篇文章,而是把平时生活的思考融进去。” 最终,他凭借这份努力与积淀,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有人感慨:“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懂得陪伴和培养的父母。”

而这份陪伴,不是简单的陪写作业,而是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生优秀的人,父母又该怎么做呢?人民日报总结了四条教育黄金法则,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01

自然惩罚法则: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会成长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孩子犯了错,你气得数落了一通,甚至发了脾气,但下次类似的问题还是照旧发生?

语言和暴力惩罚看似有效,其实只是暂时压制了问题,根本无法帮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网上有个令人深思的视频。一个孩子因为贪玩,把超市里的大米和绿豆混在了一起。

看到这一幕,母亲并没有指责他,而是默默把被混合的大米和绿豆全买了回家,交给孩子,告诉他:“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改正。” 于是,孩子一粒一粒地挑回原状。

这样的“自然惩罚”不仅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帮助他真正意识到错误的代价。

英国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说:“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多采用自然教育法,少用人为惩罚。”

自然惩罚的核心,是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而不是用毫无关联的惩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比如,孩子玩游戏错过了吃饭时间,那么他需要接受“没有饭吃”的结果;而不是用“如果你不吃饭,就不让你去看电影”这样的方式来控制孩子。

因为吃饭和看电影没有直接联系,这种人为的“间接后果”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从而产生对抗心理。

心理学家指出,惩罚的本质并不是伤害,而是帮助孩子停止错误的行为

当孩子能够亲身体验到错误带来的直接后果时,这种记忆会深刻而清晰,真正促使孩子反思和改正,而不是仅仅因为害怕惩罚而“表面服从”。

所以,下次孩子犯错时,请试着冷静下来,用自然惩罚的方法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

这不是惩罚,而是教会他们责任和成长的第一课。

02

南风法则: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诉求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做错事了,讲道理没用,发脾气更没用,甚至越管越叛逆?

其实,孩子的“问题行为”,往往只是他们内心呼救的一种方式。

还记得热播剧《加油!妈妈》里的小夫吗?

因为妈妈总是忙着照顾体弱的弟弟,他觉得自己被忽视了。

学业不顺心的他,通过一次次叛逆来争取妈妈的关注,甚至因为父母闹离婚而产生了“妈妈要抛弃我”的错觉,最后发展到想通过放火自杀来表达内心的绝望。

直到这时,妈妈才意识到,大儿子的“问题行为”并不是叛逆,而是对她爱的渴望。

最终,妈妈用一次次真诚的表达与陪伴,解开了他心中的心结,两人也实现了和解。

《停止你的内在战争》中提到:“每一个负面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

孩子沉迷网络,可能是为了逃避学习压力;总喜欢呆在房间,或许是想要一点独处空间;甚至顶撞父母,可能是因为渴望更多的尊重和关注。

我们看到的“表面问题”,往往是孩子试图传递某种信息的方式。

与其纠结于孩子的问题行为本身,不如像“南风”一样,用耐心和理解去温暖孩子的心。试着倾听他们的感受,试着理解他们的需求。

用一场真诚的对话,去替代无效的指责;用一句温暖的“我懂你”,替代冷冰冰的说教。

孩子的心门,会为耐心的父母敞开。

下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个行为背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或许,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03

尊重法则:接纳孩子的每一个“异想天开”

还记得你小时候曾对父母说过的那些天马行空的梦想吗?“我要当宇航员!”“我要开一家糖果店!”

那些被轻轻一笑带过的话,如今回想起来,是不是还有些隐隐的失落?

之前有位母亲分享过一个温暖的故事。

她的儿子问她:“如果我以后考上清华北大会怎么样?” 母亲当然毫不犹豫地说:“妈妈一定为你骄傲!”

接着,孩子又问:“如果我以后烤上地瓜呢?” 这时,妈妈依然笑着说:“那恭喜你有了新的梦想! 不过,如果你要烤地瓜,那也得烤得香喷喷、软糯糯、大家都喜欢吃,妈妈也会为你骄傲。”

这个妈妈的回答,或许比单纯的“努力考清华”更能打动孩子的心。

因为她不仅接纳了孩子的想法,还通过引导,让孩子明白无论梦想是什么,都需要用心去做好。

尊重孩子,不是让我们无条件认同他们的一切,而是接纳那些与我们期待不一致的选择。

心理学家称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父母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孩子是否值得被认可。

当孩子提出一个我们不理解的想法时,不妨试着多一点耐心。

也许今天他想开糖果店,明天又变成想当科学家,但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背后,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

而父母的态度,会影响孩子是否敢于追逐真正的梦想。

尊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助力剂。

一个被尊重的孩子,会更清楚自己是谁,也会更加笃定地迈出通往未来的每一步。

所以,下次当孩子向你分享他的“小目标”时,试着停下来,认真听一听,真心接纳,哪怕只是烤一个地瓜那么简单。

04

强化定律: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好习惯才能坚持下去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惑?费尽心思帮孩子制定计划,却坚持不了几天,热情就消失了。培养习惯真的这么难吗?

其实,问题不在计划,而是孩子没有弄懂“为什么要做”。

还记得我女儿小时候,我想帮她培养读书的习惯,约定每天饭前看半小时书。

还记得我女儿大了一点,就不爱喝牛奶,最开始不喝就不喝了。后面随着她大点,她喜欢化妆,喜欢涂白白的。

于是我就跟她说:你看,小妍和小妍的妈妈是不是皮肤很白,妈妈比较黑呢?因为妈妈小时候没有听外婆的话,没有坚持喝牛奶。你想不想变白呀,想不想化妆美美的呀?

即便有时候看女儿不那么爱喝牛奶,但是她总是会很愿意去喝牛奶了。

从那天起,她都在睡前或上学说,今天还没有喝牛奶呢。而我会时不时夸她:你的记性真好,养成喝牛奶的好习惯。

甚至我经常会忘记一些做过的事情,女儿会时不时来提醒我,我们一起做这个好吗?我们都好久没有做某件事了。

这个经历让我明白,培养习惯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当孩子能看到习惯背后的意义时,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坚持下去。

所以,与其一味地逼孩子每天完成任务,不如带着目标去引导孩子。告诉他“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好处”,并在过程中给予鼓励和正向回馈,比如:“今天读了这本书,你是不是比昨天多学了一个知识点?”

孩子真正坚持的动力,源于他们内心的认同。

帮助孩子把习惯内化为本能,让坚持成为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

就像一句话说的:“重复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个性,个性成命运。” 作为父母,帮孩子迈出这一步,她的人生将从好习惯中不断受益。

05

写在最后:父母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未来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父母的教育方法合格,孩子才能真正优秀。”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起点,也是最深的影响。

当孩子犯错时,如果我们能冷静处理,引导他们从错误中汲取经验,而不是简单发火;
当孩子出问题时,如果我们不只盯着问题本身,而是和孩子一起找原因、解难题
当孩子的选择和我们的期待不一致时,如果我们能尊重他们的意愿,而不是一味干涉;
当帮助孩子养习惯时,如果我们用意义感去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而不是简单地逼迫完成任务……

那么,相信我们的孩子,都会成长为更加自信、阳光、幸福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大道理,而是父母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转发这篇文章,和更多父母一起,做让孩子骄傲的父母吧,用言传身教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人民日报: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这4个黄金法则,父母拿来就能用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