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中考还有120多天,忽然想起那个焦虑的春天,有点混乱,因为第一次完整经历中考备考。
如今坐在电脑前面前,看着我们同学在用不同的方式丈量这百余天的时光。
想做个分享,在数学这方面,至少不那么乱。
01
拆解时间的艺术:从混沌到有序
这个时候了,很多同学面对复习时很是迷茫。
寒假开始的时候,就有同学问我:”老师,我数学总是在80分徘徊,现在从头学还来得及吗?”
我让他拿出课本,随手翻开九年级下册的二次函数章节:”告诉我,这一章的核心公式有几个?每个公式对应的典型例题类型是什么?”
他支吾着答不上来。
这就是多数中等生的症结——知识点如同散落的珍珠,缺乏穿线的手艺。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建议同学们把接下来的时间切割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0天):知识脉络重构
像考古学家整理文物那样,把数学六大板块(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绘制成思维导图。
特别注意那些”熟悉的陌生人”,比如相似三角形的五种判定方法,往往就是考场上的”送分题”。
第二阶段(50天):靶向突破训练
此时要像精明的商人般计较得失。
统计最近三次模考错题,用不同颜色标注”计算失误””概念模糊””完全不会”三类。
发现自己的几何证明题失分率高,那就集中两周时间专攻辅助线添加技巧。
第三阶段(40天):考试节奏雕琢
这时候需要化身交响乐指挥家,精确把控每个乐章。
建议每周六上午9点准时进行模拟考,用秒表训练选择题的答题节奏。
记住数学家华罗庚的忠告:”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02
错题本里的重生密码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很多同学的错题本存在三大误区:
1. 博物馆式收藏:把错题当文物裱糊,却从不擦拭灰尘重新审视
2. 流水账式记录:只见题目和答案,缺少”当时为什么错”的批注
3. 孤岛式存在:没有将同类错题归类串联
正确的做法应该像中医问诊:把每道错题当成病人,记录”初诊症状”(错误原因)、”病理分析”(知识漏洞)、”治疗方案”(解题思路)、”康复训练”(变式题)。
03
深夜灯下的生存智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在这最后的冲刺阶段,有三件小事比盲目刷题更重要:
1. 建立”微习惯”体系
不必苛求每天刷三套卷子,可以从”每日搞懂1个易错点”开始。
就像俄国作家契诃夫坚持每天写点东西,哪怕只是片段。
2. 打造”生理节律”优势
建议把数学攻坚时间调整到上午9-11点(中考数学考试时段),让大脑在这个时段保持高度活跃。
3. 善用”峰终定律”记忆
人对体验的记忆由高峰和结尾决定。
每晚复习结束时,可以试着去解决一道中等难度题作为”完美收官”,这会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