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如果你常说这样的话,孩子会停止爱自己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父母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在糟糕的事情里,鼓励好的一面比直接批评更有力量。

嗨你好,我是若琳~

发现一个现象:被爱包围的人更容易变优秀。

那些长期被爱被包容的人,往往内心很强大,有非常足的安全感。

他们情绪也相对是自由的,想做什么,就勇敢去冲,不用背负各种精神包袱,也不用担心失败后有被抛弃的风险。

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分配给做事,学习,提升自我上面。

而感受不到爱的人,他们除了用各种方式索取爱,还要花费大量心力能量去对抗,去中和心里那个不够好、没价值的声音。

真正用来专注做事的精力就很少,不是不想变优秀,是他们不能够,他们不相信。

这种破碎扭曲的认知,大多来自童年的影响,来自一个叫“羞耻感”的东西的摧残。

杀伤力最强的情绪——羞耻感

举一个我儿子的例子。

他特别倔,刚开始学写拼音的时候,字母a怎么也写不好,我忍不住老在旁边纠正他,还把他写的不好看的擦掉,然后给他示范怎么写。

没想到他哭着嚷着喊道:“你干吗擦掉我写的,我不写了,我不要你教。”他生气的把我写的擦了。

我当时有点蒙,不理解他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但在气头上还跟他说教,写不好还不愿意学,态度不端正。他直接把耳朵给捂上了。

后来通过学习再实践我了解了,我的行为让他产生了羞耻感。

他觉得写不好就是他不好,他不好妈妈就可能不爱他,这种危险信号直接激发了孩子心底深处被抛弃的恐惧。

如果他听我的话改正行为,就相当于他认领了“我不好,我是个坏孩子”的标签。

他不想认领这个标签,不想妥协。

因为他觉得就是自己“不够好的那个部分”对他产生了威胁,他厌恶那个自己不好的分部,不想让这种感觉存在,想把它藏起来。

这就是羞耻感。

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在羞辱孩子

想想与孩子发生冲突,我们的抓狂无助时刻,仿佛只有批评才能缓解当时的怒火。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没有更好的方法做到共赢。

但我们羞于承认这一点,承认就代表我们无能,这是作为父母无法接受的,因此,坚信自己是对的,任凭无意识的控制欲升起。

正是这种盲目的自负感,让我们在批评孩子时,口无遮拦,不是就事论事,更多是对孩子本身的评判和控诉。

比如:我的脸都让你丢尽了,说话声音太小了,有什么好紧张的,你能不能用点儿心,看看别人家的谁谁谁……

这些有毒的语言就像一把把利剑,不仅刺伤孩子,也让我们自己遭到反噬,两败俱伤。

长此以往,孩子无论做什么,在哪里,脑海里都萦绕着一种声音:都是我不好,我做不到,我真恨我自己,我不配活在这个世上……

强烈的羞耻感、负罪感,会彻底击碎孩子的希望,让他们掉进自我贬损、自我攻击的黑洞走不出来。

如何让批评产生正面力量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下面看到这样一条留言:

说到孩子的问题,就来攻击家长,还一句都批评不得了。

这话说的尖锐,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

作为家长的心理,当时的态度里有一种被戳到痛处的恼羞成怒,因为除了批评没有更好的对策。

现在来看,不是不能进行批评教育,而是如何让批评产生正面力量。

贝姬博士在《看见孩子》这本书的开篇提到了,

善意养育的第一原则是:父母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

什么意思呢,在亲子冲突中,我们习惯把孩子往坏处想,把行为当作一根尺子,去丈量孩子的错误。

如果我们能够牢记:

孩子的本心是好的这条原则,就会把孩子本人与他们的行为区分开,透过行为去解码孩子的情绪,进而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不伤害亲子感情。

比如:孩子动手打人

你耳提面命,说了多少遍,不能打人,怎么不长记性。

换成:你平常不是个冲动的孩子,是发生什么让你不舒服的事了吗,能不能说说看?

看见和理解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接纳,才会放下防御,敞开心扉。

此时再去提醒:打人是任何时候都不被允许的行为,这时孩子会感受到你是真心为他好,纠正他的行为,他自然愿意做出改变。

如果孩子仍然无动于衷,那只能说明亲子关系不到位,或者他感觉到你只是想通过这样暂时的假共情控制他。

孩子的感觉非常敏锐,我们要做的就是真实的看见,接纳,理解,保护好孩子的自我内核,在此基础上纠正行为。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如果你常说这样的话,孩子会停止爱自己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