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扰:
孩子一到初高中,就不爱说话了。
问学习,一句”还行”;
问生活,一句”都挺好”;
问困难,一句”没什么”。
眼看着曾经活泼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
不少家长选择了”不问不说”的相处方式。
但这恰恰是最容易错失教育机会的做法。
因为在高中这个关键阶段,
良性的亲子对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为什么孩子不想和你聊天?
归根结底有三个原因:
一:父母的聊天方式太过功利。
“今天考试考了多少分?””物理作业写完了吗?””英语单词背了没有?”许多父母和孩子的对话,90%都围绕着学习和成绩。这让孩子感觉自己在父母眼中就是一个”学习机器”,而不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
二:父母的回应缺乏共鸣。
当孩子说”我觉得英语太难了”,有些父母立即开启说教模式:”英语难还不是因为你不认真背单词,一天天在那玩手机…”这种回应让孩子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慢慢地,他们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父母总是急于给建议。
孩子说”数学老师讲课太快了我听不懂”,父母马上说”那你做好预习”或”你要好好反思自己的上课状态”。其实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个倾听的对象,而不是马上收到一堆建议。
那么,会聊天的家长是什么样呢?
他们普遍具备三个特质:
首先,是好奇心。
他们会对孩子的生活世界保持真诚的兴趣。比如孩子提到最近在看的一本书,他们会问:”这本书讲了什么有意思的故事?””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角色?”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重视。
其次,是同理心。
他们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孩子抱怨学习压力大时,他们不会说”这才哪到哪”,而是会说”高中确实很辛苦,但我相信这个阶段的努力对你来说很有意义,你觉得呢?”
最后,是开放性。
他们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而是通过对话启发孩子独立思考。比如孩子说想参加一个社团活动,他们会问:”你觉得参加这个活动能给你带来什么?””你打算怎么平衡学习和社团活动?”
如何和孩子有效聊天呢?
给家长们四个实操建议:
第一,创造轻松的聊天氛围。
不要把每次谈话都变成严肃的”家庭会议”。可以在散步、做家务或吃饭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聊起来。轻松的氛围更容易让孩子敞开心扉。
第二,学会”延展性提问”。
当孩子说”今天上课听懂了”,与其说”那就好”,不如问:”是哪个知识点让你觉得特别清晰?””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样的提问能够延展对话,深化交流。
第三,重视情感表达。
不要总是谈论”应该做什么”,而要关注”感受如何”。比如孩子考试失利,先说”我理解你很失望”,而不是急着分析失败原因。
第四,保持适度的界限。
尊重孩子的隐私空间,不要事事刨根问底。让孩子知道:想说的时候,父母随时在听;不想说的时候,父母也会尊重。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