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尊的孩子更有自信。
嗨你好,我是若琳~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谈论孩子是免不了的话题。
在这些天我见过的孩子中,有一个朋友的孩子让我印象颇深。
我见了两次,第一天见,爸妈一进门就说孩子学习好,被重点中学点名要了。
然后跟我讨论怎么提升孩子的弱科,从头到尾孩子像个旁观者一言未发。
第二天又见,是一起去另一个朋友家,爸妈还是同样的话。孩子的眼神里除了一点羞怯和暗淡,再无其他。
被父母当做活广告挣面子是一件很不爽的事吧,我虽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但他肯定是不开心的。
在父母的越俎代庖下,孩子像一种工具,除了被利用的感觉,感受不到自尊和主体感。
自尊来自对真实自我感知力的清晰认识,有自尊的孩子才更有自信。
养娃过程中,不同孩子有不同的管教方式,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是长期伤害孩子自尊的,后果很严重,比如以下4种常见情况,希望所有家长不要这样做。
逼孩子分享玩具
年前朋友带孩子来家里玩,看到儿子拼的几个乐高作品,眼睛一亮,悄悄跟他妈妈说想拿下来看看。
换做以前,我肯定会大方的拿给他,然后跟儿子说,小朋友是客人,你要懂得一起分享玩具,等等说教。
为了面子,替孩子做决定的结果我体验过,他特别生气,像个小刺猬一样有攻击性,因为没有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他的自我主体感一点点从模糊到瓦解。
如果看不到这些,我们很可能用一句轻描淡写的“别那么小气”,在孩子心口撒盐。
那天我说,这个呀,是小哥哥自己拼的最喜欢的作品,阿姨知道你很想玩,咱们问问小哥哥的意见,看他愿不愿意分享。
儿子不愿意,我又说,看来哥哥暂时没有做好分享的准备,那我们先来玩一些他愿意分享的吧。
第一时间选择了儿子的感受,没想到儿子竟非常柔和的跟我说,妈妈要不我挑一个简单的拆掉,箱子里还有一些积木,我可以跟弟弟拼一个新作品,反正我都会。
我明白了,孩子只有感受到真正拥有了,才愿意主动分享。
欺骗孩子
孩子4岁的时候带他去参加过一次葬礼,那个场景有人在哭,有人在吹打乐器,有人在说唱。
孩子不明白怎么回事,家里的老人觉得“死亡”这个词对小孩子来说太大了,就跟他编瞎话,什么去天堂过日子。
后来我给他解释什么是死亡,亲人为什么哭,丧礼的习俗,悲伤难过是人类正常的情绪,他听不懂但总会有自己的理解。
再比如,平时孩子不好好吃饭,或者想要一个东西纠缠不休,有的家长或老人为了缓解暂时的麻烦,就吓唬孩子,欺骗孩子。
这样一时管用,但孩子很聪明,下次这招就不管用了,还会破坏孩子对他人的信任感,得不偿失。
不如拿出平等和诚实的态度,长期下去减少了沟通成本。
泄愤式管教孩子
以爱之名实施管教,实则发泄和转移自己的情绪,这种情况太普遍,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工作的压力,领导的责难,家庭的鸡毛蒜皮,各种人际关系的复杂矛盾,难免我们会有电量不足的时候。
如果这时候孩子的言行举止没有做到很符合普世价值观里的标准,我们的耐心、容错率会很低。
在潜意识里,毕竟孩子是弱小的,我们能掌控的只有他,所以情绪的发泄口自然会对准他。
我们又不是圣人,都做过这样的事。
希望未来,我们能有更多觉察觉知,减少因为自己的问题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过分谦虚贬损孩子
以前我很难接受赞美,别人夸奖一句,浑身难受,就会下意识地过度谦虚,说一些自我贬损的话。
有了孩子,我发现把对自己的这种不接纳不认可,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当有人夸孩子聪明,思维灵活,我总会拐着弯的说一些孩子哪些方面不是很好之类的话。
孩子满心欢喜,被我泼了一盆冷水。有好几次问我,妈妈你觉得我聪明吗。后来晚上跟他深度聊天才知道,之前的话对他的影响。
慢慢地我开始看到自己的好,认可自己某方面的优秀,安心接受别人对自己对孩子的夸奖,改变语言习惯。
我发现,孩子真的是从父母的语言、脸色、甚至眼神中去判断他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将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
写在最后:
全职妈妈5年多了,这一路兜兜转转在学习和实践中摸索养育的经验,感触很深的一点是:
我们都不会是完美父母,不如从一开始就摆正心态,做个60分妈妈。
带着觉知的心,允许自己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该有的各种状态和面相。
同时提升自己的心智,不断探索什么是真正的爱。
只有我们把握好、平衡好爱的“度”,才能在亲子关系不受破坏的大前提下,让一切引导和管教发挥效力。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说到:
真正的爱,是既爱自己也爱他人,既能促进对方心智成熟,也能让自己获得心灵成长。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作为普普通通的父母,我们能做的也就是通过自己的觉醒和改变,尽可能缩短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陪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我们也能享受自己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