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们,
前两天遇到我以前带过的一个学生小林的妈妈,她跟我分享了一个好消息 – 小林在最近的期中考试中数学考了第一名!
说实话,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挺惊讶的。要知道,小林在初一的时候可是个”数学困难户”,每次考试都在及格线附近徘徊。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时辅导他的情景。记得有一次,我问他:”这道题为什么非要用这么复杂的方法解呢?”
他眨巴着眼睛说:”老师,我看题目里有二次方程,那肯定要用求根公式啊!上次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这就是典型的”路径依赖”思维方式。很多孩子一看到某种题型,马上就往固定的解题方向跑,就像条件反射一样。
其实,数学学习中最要不得的就是这种”路径依赖”。它就像给孩子戴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让他们只会按照既定的模式思考问题。
后来我是怎么帮小林突破这个瓶颈的呢?
我给他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拿出五道看似相同类型的题目,但每道题的最优解法都不一样。有的用方程快速解决,有的用画图更直观,还有的用排除法最简单。
刚开始小林还不适应,老是想套用固定的解题公式。我就告诉他:”解题就像过河,没必要非得走桥,有时候蹚水反而更快。关键是要找到最合适的过河方式。”
慢慢地,小林开始养成了解题前先分析的习惯。他会问自己:”这道题有没有更简单的解法?我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想想?”
数学好的孩子,往往不是死记硬背得最多的,而是最会灵活思考的。
有个孩子的变化特别让我印象深刻。他以前做应用题时总是先写一堆字母方程,结果越解越复杂。我就让他先用自己的话把题目说一遍,然后用最简单的方式分析问题。
你们猜怎么着?这孩子后来解题速度提高了不少,而且正确率也上来了。为啥呢?因为他不再被固定的解题模式限制住了。
我常跟家长们说,别让孩子成为解题机器,要培养他们成为数学思考者。
怎么培养呢?我给你们几个小建议:
第一,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做对了要问为什么对,做错了更要问为什么错。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题目的本质。
第二,引导孩子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就算做对了,也可以想想还有没有其他解法。这样能打开思路,培养灵活性。
第三,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不要光看答案对错,更要看他是怎么想的。这样能帮他形成清晰的思维习惯。
前几天我又收到小林妈妈的消息,说孩子现在不仅数学成绩好了,其他科目也在进步。这让我特别欣慰。
看来,摆脱”路径依赖”不仅能提高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出更好的思维方式。这种能力,才是我们真正要传递给孩子的。
爸爸妈妈们,与其让孩子背更多的题型,不如教会他们思考。这才是数学学习的真谛,也是帮助孩子真正提高的关键。
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一个会做题的机器,而是培养一个会思考的头脑。让孩子学会打破思维定式,敢于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的能力才是受用终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