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会听到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做对比,
别人家的孩子考试得了第一名~;别人家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别人家的孩子多么的懂事~;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到底是什么拉开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
其实就是父母赋予孩子教育的能量!
下面这5种行为正在拖累你的孩子,一定要引以为戒!
一、滔滔不绝的抱怨;
有心理学家指出一个父母如果整日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这些负面情绪就像病毒一样,会迅速传染给孩子。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抱怨的环境中,会逐渐形成消极的思维模式。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困难和挫折,自己也很难获得成功和幸福。这种消极的心态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容易退缩,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当众指责;
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时,喜欢当众指责,觉得这样能让孩子深刻认识到错误。但他们忽略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尊心逐渐增强,当众指责会让他们感到极度羞愧和难堪。这种行为行为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和家长作对。同时,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从而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所以,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指出孩子的错误,并给予正确的引导,用尊重和爱来培养孩子,让他们成为自尊、自爱、自强的人。
三、喋喋不休的唠叨;
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忘记事情,于是总是喜欢反复强调同一件事情,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唠叨声一直不断。然而,过度的唠叨不仅不能让孩子记住家长的话,反而会让他们产生厌烦情绪。当家长不停的唠叨时,孩子的大脑会自动开启 “屏蔽模式”,对家长的话左耳进右耳出。久而久之,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甚至会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与家长沟通。
所以,家长要学会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少干涉,多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空间,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不断进步。
四、习惯性哭穷;
一些家长明明家里不是很困难,但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总是在孩子面前说家里没钱,这不能买那不能买。这种习惯性哭穷的行为会让孩子形成匮乏的心理。孩子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贫穷的环境中,什么都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会产生自卑和焦虑的情绪。到了成年以后,他们可能会对金钱产生过度的渴望或恐惧,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理财观念还会影响他们对生活态度。
所以,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财富观。如果孩子的需求合理且父母有能力满足,应直接答应;如果无法满足,应坦诚告知原因,并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愿望。这样,孩子的内心才能丰盈而富足,对人生充满自信和希望。
五、向孩子索要情绪价值;
有些家长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会向孩子倾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甚至把孩子当成情绪发泄的对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从家长那里获得安全感和支持,而不是承担家长的负面情绪。当家长向孩子索要情绪价值时,孩子会感到压力巨大,无法承受。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变得敏感、脆弱,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所以,父母不应成为孩子情感的“索取者”,而应成为他们情感的“给予者”。家长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找合适的方式宣泄压力,而不是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只有把爱带回家,而不是把坏情绪带回家,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