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家长跟我说了他孩子的情况:他的孩子在上海读一年级,尽管过去学习了很多教材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现在孩子的语言输出不行,还处在“蹦词”阶段。
我告诉他:“语言学习的基本逻辑是输入决定输出,听力决定口语。所以,需要足够多的输入才能提高输出能力。”
这个家长又说“孩子读的不行”,我又解释说:“自主阅读需要在听力水平较好的基础上,学了自然拼读才能解码文字。”
他就告诉我他的孩子也学了自然拼读了,我又告诉他:“得听力好了之后再学自拼效果才会更好,上来就学自拼效果是不好的。”
所以,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三维输入模型”,一是情境性输入;二是互动性输入;三是结构性输入。这种方法能更全面地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
🔸1. 情境性输入。
这是我以前说得最多的。
其实,情境性输入就是可理解性输入,这意味着: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一定是他在一个情境中能够理解的,是发生在他周围的具体事情。
比如,你喂婴儿辅食时,拿着勺子对他说“Open your mouth, say ahhh”,这就是一个情境。
同样地,外面下雨时,你可以唱“Rain rain go away, come again some other day”来帮他理解当前的天气状况;或者当他在学习身体部位时,你可以唱“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这些都是通过实际情境来进行语言输入。
此外,阅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情境性输入,因为书中的每一页都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场景。
动画片也是一样的,它们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故事情节给孩子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而不是让他听一些无法理解的信息。
总结一下:情境性输入包括儿歌、动画、绘本和分级读物,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最持久且最有效的一类语言输入方式。
🔸2. 互动性输入。
当你质疑孩子不能互动、不能输出、不能说的时候,你有没有给他提供过互动性输入?也就是说,有没有人在和他交流,让他能够吸收和理解信息。
比如说,我以前看过一些我们外教课的回放,其中一位外教问孩子:“What do you like to do?”孩子回答:“I go run everyday.” 外教并没有直接纠正错误,而是回应道:“Oh, you go running everyday.”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互动性输入。
虽然孩子最初的语法不正确,但通过外教的自然回应,他接收到了正确的表达方式,而且立刻feel到自己刚刚说错了,他立刻就纠正了:“Yes, I go running every day.”
如果你能用英语和孩子交流,那就多和他互动;如果不能,就找一个可以和他互动的人。
这样孩子能够把以前学的内容“变现”,并且真正运用这门语言。
同意吧?
🔸3. 结构性输入。
结构性输入主要指的是教材的使用。
我觉得教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中教教课的教材,另一种是外教教课的教材。
如果你选中教课,我建议在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情境性和互动性输入基础之后再进行。因为中教在大班教学时,缺乏互动性输入,更多的是知识灌输,一对一的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如果你选外教课,就能同时实现互动性和结构性输入。因为外教不仅和孩子进行交流,还能按照教材体系,从简单的口语表达逐步引导到更复杂的语言运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说“阅读+外教=王炸”:阅读帮助孩子积累语言基础,而外教则帮孩子把这些积累“变现”,同时做到运用,让孩子在运用中不断进步。
理解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