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文章写了孩子想吃爸爸做的面包,爸爸从医院回来,给孩子们今早做了面包,晚上又去医院陪他姑姑。
孩子向父母提需要理所当然,我们做父母的,为什么啥事也要硬撑,也要硬抗呢,我们也要向孩子表达困难和需要。
去年我骨折的时候,正好是孩子放暑假,当时家里还没请阿姨。
我和孩子们说,妈妈现在躺床上啥也动不了,需要人照顾,爸爸还要上班,不可能3个月都在家照顾妈妈。
俩孩子说:妈妈不用担心,还有我们呢?
我说:你们知道,妈妈完全不能自理,吃喝拉撒睡都在床上完成。
孩子说:不嫌烦,不嫌脏,不嫌累,妈妈放心,安心养病。
俩孩子说完,我感动哭了,感觉孩子一下子长大了。
很快姐妹俩分工完成,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干家务,我床上自理的事一人一天轮替来。
父母把需要困难说给孩子听,一下子就唤醒生命之爱,孩子能够帮助妈妈,被需要也很有价值。
02
我也确实想让俩孩子照顾我,也是锻炼孩子的好机会,让她爸爸上班去,但是爸爸不同意,她说俩孩子没干过活,饭也没怎么做过,担心她们干不了,也担心照顾不好。所以请了阿姨照顾来。
阿姨没来的时候,爸爸也带大女儿炒菜,二女儿家务干得很好,地每天也会拖得很干净。
结果阿姨一到家,俩孩子都啥也不干了,孩子逻辑也很简单,阿姨一个月6500的工资,我们都干了,阿姨钱就白赚了。不但家务不干了,阿姨饭菜孩子们也不爱吃,也不喜欢阿姨,阿姨动了东西,也会发生冲突。
两个月后,不用阿姨了,我拄着拐杖可以简单做饭了,孩子又会打下手了,帮忙拿这拿那,阿姨的饭菜不好吃,外卖不好吃,妈妈的味道回来了,啥饭也好吃。
同样的孩子,环境一变,需要一变,表现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这就是我从来不担心孩子的原因,我认为时候到了,孩子有需要,自动会改变。
03
大女儿整个小学的时候,每天沉甸甸带着一壶水,放学又带回来,基本没喝过。有些同学会提醒老师,让老师管孩子喝水。我觉得喝水是需要,她渴了自然会喝,应该是不渴。
结果上了初中后,上学第一件事就检查水,早上每天都是她烧水,因为她要带烧开的新鲜水,哪怕出去玩一个小时,水是必带的。
二女儿现在也不喝水,天天水杯也不带,她说中午喝点汤就够了,反正那是你自己的事,你爱带不带。
人都是向上善良的,如果被需要,孩子也会激发出爱心,也会帮助别人。
大女儿和一个同学有点冲突,关系不太好,上次那个同学受伤了,女儿赶紧过去,问他伤的严重不严重,怎么样了,感觉好点没?同学感受到了关心。放学的时候特意和女儿说谢谢。
女儿回来说,现在和所有同学都没冲突了,还说我也没做什么,就关心了一下同学,同学现在对我态度完全变了。
父母向孩子表达需要和困难,是一种爱的传递,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它能打破亲子之间的隔阂,让孩子在理解与担当中成长。
让我们放下“无所不能”的包袱,与孩子建立起更加真实、亲密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