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标题或许会让有些人感到些许不适,“父母霸凌孩子”,怎么可能?
深爱孩子的父母怎么会去霸凌自己的孩子呢?
父母当然不会有意伤害孩子,只不过在无意识的言语和行为中,对孩子施加了隐性的“霸凌”。
当然,父母并非完美,在育儿道路上难免有失误;重要的是,每一对父母都应深思反省,不断地更新提升自己,用更有力量的爱来爱孩子。
以下这4个“隐性霸凌”的坑,愿你一个都没踩过。
1
打压式的教育
老话常说:“严师出高徒。”
许多父母也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严格对待孩子,才能让他们变得更好。
于是,他们以纠正孩子的错误为由,不自觉地对孩子进行过度的批评和指责。
“怎么这么不小心,每次都弄得一团糟!”
“刚买没几天就弄脏衣服,一点都不懂珍惜!”
“这么小气,以后谁还愿意和你一起玩?”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到底在想什么?”
打压式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对孩子的隐性霸凌。
父母凭借在家庭关系中的权威地位,以及自身的经验、知识和情绪优势,对孩子进行过度指责和批评。
这种教育方式看似是纠正孩子的错误,实则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数落。
父母在愤怒中宣泄了自己的不满,却忽视了那些“带刺”的话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要知道,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带有力量,要么能够鼓励孩子成长,要么就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
打压式的指责只会让孩子给自己贴上“我很懒”“我很坏”“我很不听话”的标签。
长此以往,孩子会对自己越来越不满,觉得自己不够好,永远无法让父母满意。
在这种不断的否定中,孩子又怎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父母需要认识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信的个体,而不是通过打压来控制他们。
只有尊重孩子的感受,用耐心和理解去引导,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出健康的人格。
2
增加孩子的“负疚感”
为人父母,确实意味着要付出无数的心血和牺牲。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的生活轨迹便被彻底改变。
日夜颠倒地照顾孩子,从换尿布到哄睡,从喂奶到喂饭,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父母的爱与耐心。
其中的辛酸与疲惫,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做父母是不容易的,但其实,人生本就充满了不易。
即使没有孩子,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艰难和挑战;每个人都在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都在面对着各自的困境和压力。
然而,有些人却习惯性地为自己的辛苦寻找一个“责任人”;于是,孩子便成了这个无辜的责任人。
“我这么辛苦工作,都是为了你,你怎么就不懂事呢?”
“我为了你放弃了精彩人生,你不听话对得起我吗?”
“我为了你受了多少苦,你知道吗?”
“为了照顾你,我的头发都白了,腰也废了。”
父母不断地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刻意让孩子觉得自己有愧于他们,从而不敢反抗,甚至唯唯诺诺地听从父母的安排。
有太多的孩子,一生都活在对父母的愧疚中。
他们不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欠父母太多,必须用一生去偿还。
这种负疚感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让他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勇气和力量。
父母应该意识到,真正的爱不是让孩子愧疚,而是让孩子感恩,为自己拥有的一切而感恩。
带着这样的爱,才可以活得更加有力量。
3
对孩子冷暴力
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或者做错事情时,你是否会因为怒在心头,就突然对他“关上了门”?
那一刻仿佛完全屏蔽了孩子,对他不理不睬。
这其实就是妥妥的冷暴力。
或许很多父母觉得,我没打没骂孩子,只是生气不说话而已,难道父母连生气发火的权力都没有吗?
当然不是这样。人都有脾气,父母也是人,也会因为各种事情而发愁发怒。
但是一生气就关上心门,黑起脸来,不再说话,这样的冷暴力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伤害。
站在孩子的角度,因为他们做错了某件事,原本爱自己的父母突然之间就对自己“撤回爱”,好像不再爱自己了,变得冷漠无情。
尤其是看到父母对其他人都笑脸相迎,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但唯独面对自己时,是全程黑脸,面无表情的。
父母试图以沉默、冷漠和忽视的方式来“教训”和提醒孩子,想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但孩子很有可能意识到的是自己不值得被爱,自己很差劲,自己不被接纳,自己不重要。
长期如此,会让孩子变得惴惴不安,一旦看到别人,尤其是长辈、领导或上司生气,就会陷入不安和焦虑,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事情。
这种内耗很痛苦。
冷暴力说白了就是一种霸凌。
生气很正常,但父母应该跟孩子说清楚,是因为哪一件事情心情失落,需要一点时间调整。
告诉孩子生气的原因,同时也立一个榜样,让孩子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情绪。
4
用“抛弃”来威胁孩子
面对孩子大哭大闹或无理取闹的时候,很多家长还会使用一个“杀手锏”:用“抛弃”来威胁孩子。
这通常有两种表现方式:要么家长走开,要么将孩子一个人留在房间或其他家长不在的地方。
“你一个人回房间里,好好反省一下。”
“你什么时候不哭不闹了,我才会来找你。”
“你再不听话,我就走了。”
“你继续这样,我就不理你了。”
有不少父母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不需要提高声音吼叫,只是平静地宣布自己将要离开。
通常这时候孩子会大哭尖叫:“妈妈!回来!不要走!”
随后孩子可能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听父母的话。
在父母看来,自己无需费一兵一卒就让孩子“弃械投降”,无需动怒或惩罚,就能看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然而,被迫与父母分离只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抛弃,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充满不安全感。
父母仗着自己是孩子的依靠,深知孩子年幼、力量微小,并且认为孩子爱自己、不敢轻易离开自己,因而有了威胁孩子的资本。
这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操纵和霸凌,在精神上打击、孤立、冷落孩子,以达到某种目的。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爱。这爱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是谁”。
前者是有条件的爱,这意味着孩子只有达到父母的期待和标准之后,才能得到他们的爱;
后者则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没有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
父母应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们在爱中学会爱和接纳自己,成为闪闪发光的自己。
5
写在最后
养育孩子,是与孩子一同成长的过程。孩子需要不停地成长和蜕变,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更新自己的育儿方式。
虽然偶尔会有做不好的地方,但因为有爱,爱可以遮掩很多不足。
因为爱的缘故,我相信父母一定会找到适合的爱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