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老师在教育路上,绝对不能犯的 3 个 “大忌”。
01.工作而已,别用“圣人标准”绑架自己
老师必须完美无瑕?这是对教育最大的误解。
每一位老师都只是普通人,不是无所不能的圣人,可很多时候,老师们却总是给自己套上一层又一层 “完美” 的枷锁。
有位新入职的中学的陈老师,就因为家长投诉 “作业批改不够细致”,心里特别自责。为了让家长满意,也为了达到自己心中那个 “完美老师” 的标准,她连续两周熬夜逐字修改评语。每一份作业,她都仔仔细细地看,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密密麻麻的评语写满了作业本的每一页。
然而,过度的劳累最终还是压垮了她,李老师晕倒在了讲台上。诊断报告上 “过度劳累引发心肌缺血” 这几个字,让人心疼不已。
以前父辈总跟我们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我们过早地透支自己的身体,又如何在教育事业上更好地出发?相比于“完美主义”的高大上形象,一个充满活力、能陪学生成长的老师,可能才是更被学生需要的。
想要破除“圣人标准”这个思想枷锁,可以试试下面这三个方法:
课题分离法
家长的焦虑,那是他们自己的情绪,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学生的成绩也不能完全等同于你的价值。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成绩只是成长路上的一个方面,你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的引导、陪伴和鼓励,同样意义非凡。
“60 分原则”
备课时,先划出核心目标,把 60% 的精力放在这些关键内容上。剩下的部分,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不用事事都追求完美,抓住重点,教学才能更高效。
每周 “放空日”
给自己固定留出半天时间,不带工作手机,彻底从 “教师身份” 中脱离出来。去看一场电影,读一本喜欢的书,或者和朋友聚聚餐,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允许野草生长,土地才能肥沃。老师也得允许自己不那么完美,这样才能走得更长远。
02.别把教室变成 “一言堂”
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并不是老师说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在课堂上,老师们都希望能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一股脑儿地传授给学生,可有时候,说得太多反而适得其反。
王老师曾经特别自豪于自己 “每节课讲满 45 分钟”,他觉得这样就能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到,学生们肯定能学得很好。然而,月考成绩出来后就傻眼了。90% 的学生笔记只记了前 10 分钟的内容,后排学生低头率高达 70%。原来,学生们根本就跟不上他的节奏,越到后面,注意力越不集中。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中学生专注力峰值仅 15 -至20 分钟。所以,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半节课时间。
另外,如果想要让课堂 “活” 起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可以试试这些些小方法:
沉默艺术
抛出问题后,别急着给出答案,试着等待 7 秒。大多数教师往往只等待 1 秒,这么短的时间,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让思维的火花在沉默中绽放。
“错误”营销
故意在板书上写个错别字,然后奖励发现的同学 “纠错勋章”。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专注于课堂,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分钟剧场
偶尔用情景剧演绎文言文,就像《鸿门宴》采用剧本杀教学法一样。把枯燥的文言文变成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学习起来自然更轻松、更投入。
最高明的课堂,是让学生忘记你在教书,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收获了成长。
03.别把家长当作 “假想敌”
家校对立时,受伤最深的是孩子。老师和家长本应是并肩作战的队友,共同为了孩子的成长努力,可现实中,却有不少老师和家长之间存在着矛盾。
大多数教师都遭遇过家长公开质疑,可令人担忧的是,几乎没有教师系统学习过家校沟通技巧。当矛盾产生时,很多老师会本能地做出一些不太恰当的回应,让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其实,想要化解这些矛盾并不难,掌握下面这个逻辑,就能应对大部分冲突场景:
身边的张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运用 “共情式沟通”,成功将投诉他的家长转化为班级志愿者。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那个原本对学习不太上心的学生,3 个月内成绩还提升了 30%。
你看,只要沟通方式对了,老师和家长就能成为教育路上的最佳拍档。
结语:
深夜,关掉办公室的灯,你缓缓走出办公室。月光洒在走廊的荣誉墙上,那些 “最美教师”“教学能手” 的奖状在夜色中静静伫立着。它们虽然承载着无数的荣誉,却从不会告诉你:
“真正的好老师,首先是个懂得自我保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