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天大女儿回家之后,她说物理错了11道,被老师训了,但是她说物理的老师批评用词和其他老师不一样。听了这些用词特别想笑,但是越批评越控制不住自己想笑,只好不停赶紧低头憋着不笑,差一点没忍住,笑出声,终于结束了,老师离开,开怀大笑。
我说老师批评还想笑,这脸皮厚成这样了,没有一点难过吗?
她说有啥难过的,错题老师批评很正常,老师批评完,把题弄懂就行了。
明天我还要去老师办公室问他题呢,我得观察一下老师的心情怎样,心情好就明天问,心情不好就周一问,反正这些题不管自己弄懂还是找老师问,我肯定得学会。
昨天回来说去找物理老师问题了,老师还挺温柔,都弄懂了。
开学之后,大女儿学习状态还算在线,这周有些下滑,先是物理,昨天数学老师发的两次小练不太理想,她回家我不会问。她告诉我就告诉,不告诉就是不想让我知道。
我们的关系还算比较铁,昨天一到家说,被数学老师制裁了,训了半天,她只有低头认错,但是她说老师对她还算温柔,别的男同学有被训哭的。
我在想她已经免疫了,还是老师对她真温柔?
紧接着她跟我保证,妈妈不要在乎这种小练,这些题我现在都会了,下个月期中考试就是真正测试。
我回应:妈妈相信你,你会越来越好。
02
父母养育孩子实际就是修炼的过程,把我们的心修平稳,不用看到孩子的成绩错题就着急,回来就想教育孩子。
初二的孩子啥道理不懂啊,各科老师每天都在讲,耳朵都听出茧子了,我们做父母的就是静心,接纳孩子的状态起伏,这是孩子成长必经之路。
我也愿意给大家分享最真实的情况,前段时间我分享过内驱力,不睡懒觉,这是真实的,现在成绩滑坡,状态不稳,被老师批评,这也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孩子,孩子怎样,我们都要爱,都要保持松弛,父母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和环境。
父母越处于一个松弛的状态,孩子越能面对她的问题,因为父母不是孩子的主要矛盾对象,孩子就会面对她自己的问题。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白象效应”。实验者要求参与者不要去想一头白色的大象,结果人们却发现,越是努力不去想,白象的形象在脑海中就越清晰。
这一效应映射到亲子关系中,当父母过度关注孩子青春期的问题,不断地强调和干预,就如同提醒孩子去关注那头“白象”,反而会让问题在孩子心中被放大 。我的一位学员孩子也初二,孩子成绩下滑,她心急如焚。每天都盯着孩子学习,不断唠叨让他抓紧时间、提高效率,还给孩子找了家教。
结果,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抵触,成绩不仅没提升,反而更差了,开始不和她流。
我说你的过度紧张,就像给孩子套上了一层枷锁,孩子自己的问题转移到和你的对抗里,他会认为都是你给的压力,而忽略了她应该真正面对的学习问题。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独立的过渡阶段,父母就像放风筝的人,手中的线要松松紧紧。太松,孩子会失去方向;太紧,风筝就无法高飞。用松弛的态度陪伴孩子,他们才能在成长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勇敢地迎接风雨,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