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玩伴,每天回家都会说学校的事情。作为一个有心人,我们不光要听他们讲的日常故事,更要多了解他们学校的教学风格是什么样的,老师严格不严格,对学生是否认真,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和孩子的聊天有所了解。
有些老师对学生是挺好的,但是太佛系了,孩子在他那里肯定不会受到批评,但是孩子的问题他也会轻描淡写的说说,对于孩子未必是好事。有些老师,是出了名的严厉,但是他说的话,家长都特别认可,因为他的严厉对孩子来说,可以起到家长的监督作用,让他们不偷懒、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
如果孩子的学习生活中,能遇上一位这样的老师,也是很不错的。因为上了初中,老师只会更严格、要求更高,如果小学老师过于放松的管理,孩子上初中必定会不适应。但是,越是这样历害的老师,越清楚一个道理,小学的孩子,好与不好,与家长的作用关系很大。
小学阶段,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通常以孩子的学习和行为表现为主,但有些“心里话”班主任可能不会直接表达。以下是一些班主任可能不会明说,但希望家长了解的内容:
1. 孩子的表现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老师见过形形色色的孩子,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映射,即使没见过孩子的家长,老师也可以在日常行为中对孩子的家长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和感觉。因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和情绪管理能力,往往反映了家庭教育的质量。
当然了,也有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反差比较多;也有些家庭中,是老人带的孩子,家长并没有和孩子有过多的相似之处。
但是,家长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我的孩子与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事情不可能去回避的,所以我们要承担好家庭教育的重任。理性的与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表现,并可以配合学校完成家庭辅导。
2. 不要事事都指望老师
虽然孩子去了学校,老师就应该承担所有的教育责任,但老师毕竟不是管一个孩子,不可能全天关注你自己的孩子,而且孩子每天有各种课程,会和同学有自己的交流,老师是无法顾及那么细的。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老师会更加锻炼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更多自我成长和锻炼的空间,让他们能适合将来的生活。
所以,孩子各方面的成长,还是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老师只能管理孩子的学习和班级内的活动,无法替代家长的角色。所以,家长要在家庭中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 不能将成绩,做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老师和学校虽然重视成绩,但实际上,孩子在集体中的的品德、情商、社交能力也同样关键。家长也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分数,有时分数是有欺骗性的。
很多小学分数很好的孩子,到了初中就下滑了。还是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学习习惯,知识的积累,思维的能力还有身体素质。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培养综合素质。
4. 孩子的缺点需要家长正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小问题或者大问题,反观我们成年人也不一样吗,现在也没有谁能说自己是个完人吧。也知道,也想改,但是也很难。
但是,如果听到老师提出孩子的问题,即使再不高兴,也要放平心态,先想想这个问题是孩子存在的、还是老师戴了有色眼镜。无论如何,正视问题是帮助孩子进步的第一步。大的原则应该是冷静对待,与老师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在家里,观察孩子的表现,慢慢帮助他们成长。
5. 家长的情绪会影响孩子
如果家长经常表现出焦虑、急躁或消极情绪,孩子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在学校表现出类似行为。
家里曾经有一段时间比较波动,会有一些争吵,那段时间乐乐的内心就很敏感和焦虑,但是我们却不太了解,因为看上去他还和平时一样。通过和老师的一些沟通,还是觉得影响到了孩子。所以,家长应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为孩子树立榜样。
6.做一个聪明的家长,明白老师的苦衷
老师每天对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挺不容易的,回想一下我们假期成天对着一个孩子的时候,有多心累就知道了。所以不能指望老师对我们家的孩子太多的关注和留心培养。放平心态,知道自己和孩子都是普通人,好好享受学校的教育资源。趁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要多付出一些努力,陪伴他们的成长。
在小学低年级时间充足,尽量带孩子参加不同的活动和兴趣班,开发他们的潜力。到了中高年级就要减少兴趣班,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休息和阅读,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精力完成在学校的学习。
阅读一直以来都是重中之重,一个班的孩子,一篇相同的文章读起来都千差万别的。有的连字都认不全,有的连句子都读的断断续续的,还有些已经一目十行了。这些差距,在于家庭的影响 ,与学校的作用就不太大了。老师按照要求教学、也没什么不合适的。但是在家里的努力,就全在个人了。
总之,家长应该是孩子的教育规划师,知道他们目前处于什么样的水平,积极的去收集信息,对孩子加以培养。
学校的老师,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引导者,我们最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和老师积极配合,多理解和支持老师的工作,这些也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一部分。
只有通过家校的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