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女儿今年14岁,读初中二年级。
她属于脑子聪明,却成绩一般,但只要努努力,名次就能往上冲一冲那种孩子。
上初中后,我希望她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至少努力过。
毕竟,初中三年的奋斗,直接关系着能考入一所什么层次的高中,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可女儿呢?好像升学跟她无关一样,每天都浑浑噩噩的。
她也正常上学、放学、写作业,但浑身总散发着一种厌倦感!
作业写完,就算有了交代,至于准确率如何,知识点有没有弄懂,她不在意。
周末寒暑假,大好的自由时间,我也不指望她头悬梁、锥刺骨的发奋努力,但给自己列个规划,按部就班的学习,总不过分吧?
但女儿宁可躺着发呆,也不愿意静下心来看看书,做做题。
如果不是我催促责骂,她甚至连打开书的动力都没有。
有时候气急了,我也会找个由头发作一下,狠狠的骂她一顿:
你天天这副要死不活的样子,给谁看?怎么你念书是给我念的吗?那不是给你自己学的吗?
都这么大的人了,学习还需要家长天天看着,逼着,你这个学上个什么劲儿?成绩能好都有鬼了!
我也不想天天说你,这么大孩子都有自尊心,可你不要强啊,我不骂你,你看看你平时都什么样?能不能懂点事,拿出个态度来?
每次跟她发一通火,女儿多少有些害怕,能支棱几天。
但没多久,就又恢复了原样,像一个毫无生机的老年人一样,凑付着过每一天。
眼看着一次次的测试成绩,都不理想,我焦虑又着急。
再这么浑浑噩噩下去,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女儿肯定是考不上高中的。
这么小的年纪,她能干点啥?如果是男孩,那还好些,只要努力,以后也许能打拼出一片天地。
可她是一个小姑娘,要文化没文化,要学历没学历,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我都不敢想她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
可能是太过焦虑,我的睡眠非常不好,半夜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了。
翻来覆去,我也想不明白。好好的孩子,好好的年龄,为什么会这么不爱学习,没有动力?
02
一次,我听完了一位心理学专家的直播,他认为——
青春期孩子学习动机低落,缺乏热情,一旦没有外界督促,就完全丧失学习的动力,这种情况其实是“内驱力”的缺失。
一个人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心理因素推动,这个因素,就是行动力的来源。
学习也是如此。
学习这件事本身,是人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需求,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技能,跟周围的世界建立链接。
可以说,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孩子也是一样,从小到大,他们学习说话、走路、认字,充满主动性。
我们没有听说,哪个孩子讨厌学说话和走路,或者学不会的。
掌握了一项项技能,人会不断获得成就感、自豪感。这种愉悦的体验,反过来会激发我们持续努力,也不断提升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尤其进入高年级后,课业要求提高,任务繁重。
孩子学习的压力越来越重,难度也相应提升,获取成就感的机会越来越少。
因此,出现动力和积极性的消减、回退,是很正常的事。
尤其在当今内卷的大环境下,很多家长都习惯鸡娃,看不得孩子有一点休息的时间。
学校频繁的考试和排名,也让家长不敢松懈,像比赛一样给孩子报补习班,把业余时间填的满满当当。
紧张的节奏,家长的压力,无处喘息的环境,孩子的身心都被压力裹胁,内心充满焦虑。
随着学习动力的下降,孩子会更加厌学逃避,转而去寻求安慰和放松。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越临近考试、越学习紧张,反而频繁刷手机、打游戏的根本原因。
想想也是。学习是一项长期,辛苦的劳动,需要投入持久的热情。
本身的功课都已经很难了,如果家长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认为孩子学不好,就是不用功,一味要求孩子努力,再努力一点。
试问除了没有感受的机器人,谁能做到?
想要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找回热情和动力。
只有内驱力提升了,学业困境才能迎刃而解。对此,我做了三点调整,虽然简单但效果很好。
03
1、帮助孩子重新获得对学习的“掌控感”,感受学习的愉悦
不管学什么,哪个阶段,能让一个人发自内心去行动的,一定是他在这个过程重,能体验到愉悦的感觉,而不是只有枯燥和难度。
就像孩子喜欢的打游戏。如果难度过高,孩子玩一次,失败一次,连续的挫败感会让他不好受,干脆远离游戏。
正是因为打游戏的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有通过自己努力和能力的提升,一步步靠近成功的体验,孩子才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所以,家长可以先不急着要求孩子全方位进步,而是从他感兴趣、有一定积累的方面入手,找回掌控感。
比如:
英语好的孩子,可以多鼓励夸奖他这一科的好成绩;
语文好的孩子,可以多夸赞她的文学天赋,找机会让她分享心得。
各科成绩都不理想的孩子,可以引导他把目标制定的低一些,体验自己可以控制的程度。
一开始越简单越好,比如每天应该背10个单词,让他先背3个。
让孩子逐渐认识到——“我也可以做到”,“因为我擅长,能获得外界认可,所以我能控制,这种感受不错,我要主动完成。”
感受到了学习过程中的可掌控,孩子不用太费力就能启动,随着而来的成就感,会让他逐渐有动力,主动去学习。
因为这个时候,虽然学习还是需要付出努力,但也能体验到愉悦的感觉。
2、日常生活中,一定一定不要给孩子泼冷水,有意识地保护好孩子的热情
每个孩子在生命之初,都是充满学习热情的。
回想他们刚开始学着洗袜子,兴致勃勃的背诗词,学认字,哪有一点畏难的样子。
从充满热情,到浑浑噩噩,漫长的时间里一定有原因。
很多时候,家长的求好心切,恰恰扮演了泼冷水的角色,在无意中浇灭了孩子的热情和内在动力。
这样的话,我们经常在说:
你别看那些没用的书,多看看课本,知识点都弄懂了吗?
怎么又去鼓捣你那些破烂,有这时间做套卷子不行吗?
只要跟学习无关的事,没有你不爱干的,没出息!
家长恨不得孩子把每一分钟,都投入到作业和考试上,其他的事一律不做。
但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反而将孩子的热情给熄灭了。
但否决了孩子的选择,不代表孩子就会去投入学习。
所以,想要让孩子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与其严防死守,不如采用积极的鼓励,保护好孩子的热情和兴趣。
这样,孩子才能把积极性迁移到家长强调的学习上。
多支持孩子的爱好,肯定他有动力的事,不管是体育运动也好,还是对历史、旅行感兴趣。
这都是孩子内心的召唤,他们投入越多,想要圆梦就需要深度思考,反省自己怎么做,才能达到。
热情,就像一颗火苗,需要家长采用鼓励、好奇的交流方式去呵护。
当孩子的生命热情不断燃烧,他自然就会在学习中投入力量,勉励自己前行。
3、引导孩子多动手,多做事,在干中学,在生活的实感中,积蓄能量
人是一个全息的整体,当孩子对生活缺乏希望感时,自然不会对学习有积极性。
所以,想要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我们要引导孩子多动手操作,从做一件事的完成度中,获得能量的积累。
让孩子从无到有,亲自完成一件事,不仅能获得成就感,也能让他把因为长时间低头学习所带来的无价值感驱散。
先找出孩子感兴趣的事,可以是露营、旅行,也可以是弹琴、摆摊。
仔细回想和观察,总会发现自己孩子感兴趣的点。可能他过去提过多次,但被家长以没用、影响学习的理由打压,最终不再提起。
女儿很喜欢做饭,不管是意大利面,还是沙拉炒蛋,她都能做的有模有样。
但我一直很反对她在厨房鼓捣这些,训斥她有什么用,难不成将来想当厨师?
现在,我开始鼓励女儿重新“下厨房”,还找来网上的美食博主,给她方向。
那个北京女孩也喜欢做饭,自己拍摄剪辑,每个视频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赞。
我鼓励女儿,如果愿意,也可以做一个这样的账号。
未来的世界千变万化,连机器人都能扭秧歌了,以后的职业变更可能会天翻地覆,多些尝试有什么不可以呢?
在我的鼓励下,女儿说干就干。她经过思索,决定每周拿出一天时间,来做一顿饭,让我什么都不要管,只管享受。
饭菜从无到有的制作过程,看似是生活小事。
但是却可以让孩子从一个个步骤中,体验到那股”有能力“的感觉。
而热情,就是在认为自己有能力、我行、我可以的过程中,持续迸发。
生活不再被学习任务填满,有了释放焦虑和负面情绪的空间,转过头来,女儿又会带着蓄积的能量,投入到学业中。
两个月下来,女儿的情绪大为改善。那神采飞扬,快乐的神情,我很久都没见到了。
女儿的变化,堪称脱胎换骨。我也深深体会到,唤醒孩子内驱力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只对学习有积极性,其他一概不参与。
比起催促逼迫孩子用功、努力,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保护好他们内在的热情和动力。
只有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