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曾分享过自己的教育感悟,他真诚地告诫所有父母: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当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
把孩子攥得太紧,孩子的压迫感也会特别重。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学习试错的过程,你避免孩子犯错的同时。
相应地也避免了他的成长,这样孩子就永远长不大。
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孩子属于他们的空间,那对孩子的成长就是一种伤害。
这番话,犹如一记警钟,敲醒了无数在教育路上迷茫的家长。
真正大格局的父母,不会过分在意孩子,而是留出成长空间。
做到这 “三少三多”,才是真正为孩子护航的领路人。
少责备,多鼓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语就会像一把双刃剑。
既能助力孩子茁壮成长,也可能成为伤害孩子心灵的利刃。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实验令人深思:
平均每个孩子每天接收 23 条纠错指令。
这导致 68% 的孩子出现 “努力羞耻症”,他们宁愿选择躺平,也不愿再费心去尝试。
脑科学研究表明,被赋能的孩子,前额叶皮层更为活跃,能更好地独立思考并完成复杂任务。
生活中,许多家长习惯用责备的话语来督促孩子,却不知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一句 “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分数都考不出来”。
只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丧失学习的动力;
而 “再试试,你一定可以,这次没考好,我们一起分析原因,下次肯定能进步”。
这样的鼓励,却能让孩子重新燃起希望,充满动力地去努力。
家长们不妨尝试每天至少对孩子说一次 “你进步了”,并具体到行为,
比如 “昨天错 3 题,今天只错 1 题”。
还可以为孩子准备 “成长记录册”,记录他们的每一次突破。
像第一次独立完成手工、第一次勇敢地在课堂上发言等。
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进步。
少束缚,多尊重
如今,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过度掌控,从每天几点起床、周末课程的安排。
甚至到填报志愿选择专业,孩子就像被操控的机器人,完全没有自主权利。
《青少年成长白皮书》揭示,过度控制让孩子的决策力比十年前下降 34%,大量 “选择困难症” 青年由此产生。
长大后,这些人容易变得敏感、拧巴、内耗。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强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偷看日记、翻手机。
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做决定,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绘画,即使父母觉得这条路可能不太好走。
但依然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他们参加绘画兴趣班,让孩子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探索。
有的家长允许孩子自主安排周末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班,尊重孩子对服装、发型的审美选择等。
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们会更有责任感,也会更加自信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少向外,多向内
很多父母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焦虑不安。
然而,大格局的父母会多关注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育儿就像种树,我们不是要控制树的生长方向,而是要给它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
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不努力。
而是反思自己是否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否给予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
当孩子与自己发生冲突时,不是立刻发脾气,而是思考自己的沟通方式是否有问题。
提升自己的修养、学识和情绪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同时,父母也拥有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给孩子树立积极生活的榜样。
比如,有的家长在孩子学习时,自己也在一旁看书学习,而不是玩手机、看电视;
有的家长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让孩子看到努力和学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