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翻看作家龙应台的书,被里面的一段话吸引了。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 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 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 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多美好的画面,“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呢。
就在今天早上,马上就迟到了,孩子上厕所把秋裤尿湿了一大片,出来跟我说不小心。
那一刻,我心里是窝火的,没法欣赏他笨拙的可爱。
上学的路上孩子问我:妈妈今天会不会迟到,要不明天你早几分钟叫我。
看着他明媚的眼睛,我陷入反思:除了少数极端情况,很多时候,理解和宽容明明能带来更好的结果,父母却仅凭本能反应,在养育中造成了很多伤害。
生活中,很多看似“为孩子好”的举动,实则是无效关心。
不仅起不到正向作用,还会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
过度热情:喧宾夺主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别人对我们自己的事情表现得特别上心,我们会本能的产生一种懈怠和逃避的心理。
比如这些年催婚、催生的话题,父母催的越紧,子女躲避得越厉害,为避免正面冲突,过年过节都不回家。
因为当父母过度干涉我们的想法和计划时,我们觉得精神层面被侵略了。
为了维护自己的“自主感”就会选择跟他们对着干。
孩子也一样,比如写作业,当我们坐在孩子旁边,父母的热情超过孩子的热情,父母的感受覆盖了孩子的感受。
这无疑会削弱孩子的主动性,孩子可能会拖延、甚至直接放弃。
只有充分体验自己的感受,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真正拥有自主感,孩子做事的动力才会被更多的激发。
过度说教:温柔的控制欲
还记得电视剧《小欢喜》里面的乔英子吗,陶虹饰演的妈妈,是外人眼中成功的家长。
可是在女儿英子看来,上北大是妈妈的梦想或虚荣,自己不过是妈妈追求执念的工具。
在妈妈的完美计划中,所有事都是辅助女儿学习进步的。
营养却难吃的早餐,卧室的隔音装置,争分多秒的卷子,与爸爸保持距离,放弃天文学的兴趣爱好……
这种温柔的控制欲,事无巨细的关注孩子方方面面的细节,让女儿彻底失去人身自由。
像笼中之鸟,困顿而窒息,开始逃课,整夜失眠,抑郁,甚至有轻生的的行为。
现实中也一样,如果父母一直喋喋不休的说教,孩子不会因此学会规矩,只会加强自己无能挫败的感受。
因为感受是最真实存在的,无论好坏。
过度担心,反复提醒
父母担心孩子是人之常情,过度担心就会变成一种焦虑。
有的父母会在孩子离开时反复提醒、嘱咐。
那天跟一个邻居聊天,她说遗憾自己毕业了没去大城市闯一闯,因为她妈妈不让。
有一次去另一个城市出差了3个月,临走时60多岁的老母亲哭得稀里哗啦。
我当时听了觉得好笑,父母无疑是爱孩子的,可这样的爱,何尝不是一种负担。
张德芬老师说过:过度的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不如送上祝福吧。
担心传递的信息是:你不行,我不信任你,我不敢放手。
祝福传递的信息是:放手去做吧,我相信经历是最好的老师。
能量一正一负,何等悬殊。
所以,不要让过度关心成为孩子的负担,亦或是束缚孩子的枷锁。
父母的角色不是越俎代庖,帮孩子提前扫清障碍,而是启发思考、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愿我们都能修炼出这样的智慧:站在孩子一回头就能看见的地方,却不会挡住他望向远方的目光。
愿我们都能像开头那位作者妈妈一样,用一生的时间欣赏孩子一步一步扎出属于自己的蝴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