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不要管?”
这一问题常常困扰着家长们。
一部分家长秉持 “树大自然直” 的理念。
认为放养能给予孩子快乐的童年,无需过多干涉;
而另一部分家长则坚信孩子必须严格管教。
否则长大后便难以掌控,青春期时还会与家长对着干,致使亲子关系紧张。
事实上,孩子 12 岁前后的成长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时候是否得到恰当的管教。
12 岁后,“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往往会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指出:
“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早年的重点在家庭,培养孩子,最重要的黄金时期是在 12 岁之前。”
孩子在成长初期,尤其是 0 – 3 岁,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父母的陪伴与及时回应,如同温暖的阳光,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内心充满安全感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亲近父母、信任父母,将家视为最温暖的港湾。
如此牢固的亲子关系,为后续的教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为孩子的内心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他们便不会产生对抗情绪。
相反,那些在童年时期情感被忽视的孩子,在青春期大多会表现得较为叛逆,难以管教。
当孩子成长到 6 – 12 岁,便进入小学阶段。
开始面临学习竞争和来自外界的压力,正式踏入社会评价系统。
在这一时期,父母培养孩子的上进心、激发其内在动力至关重要。
倘若孩子在小学阶段就滋生了厌学情绪,那么到了初高中,这种情绪只会愈发严重。
只有在 12 岁前抓住关键时期,即便孩子在叛逆期,也不至于偏离成长轨道太远。
3岁前,家长一定要要致力于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 – 6岁,为孩子立规矩,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对错;
6 – 12岁,着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12岁之后,孩子逐渐走向独立,此时父母应重在“尊重”教育。
如果12岁以前的教育得当,这种分离就会很顺畅。
相反,就会有激烈的对抗,甚至过了青春期,对抗还会继续。
孩子青春期的行为,就是对父母前期教育的一种“查漏补缺”。
错过了12岁前的教育黄金期,青春期就是最后的补救机会!
做得好的,继续保持;没做好的,努力改正。
父母愿意改变,孩子才会改变,父母正确引导,孩子才有成长。
方法对了,教育就是一个越来越轻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