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年春天,我 16 岁的儿子突然像变了个人。
曾经阳光开朗的少年,开始整夜颠倒地玩游戏。
老师打来电话,反映儿子最近上课不专心,课后作业也不按时完成,甚至抄同学答案。
儿子的学习成绩也因此断崖式下跌,从原本的中上游跌到了下游。
听到老师的反馈,我怒火中烧,对儿子的行为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心里想着要好好收拾他!
我说了他几句,他竟摔碎了房间里所有玻璃杯。
当我颤抖着捡起满地碎片时,他红着眼眶嘶吼:
“不就玩手机吗,有什么大不了的,至于吗!你们除了分数,根本不在乎我死活!”
那段日子,我像个战战兢兢的仆人。
每次想开口说话,都要先观察他的脸色;劝他吃饭时,连呼吸都放轻三分。
可我的小心翼翼换来的是更激烈的对抗 ——
他把自己锁在房间,连外卖都要从门缝塞进去。
有天深夜,我听见他在屋里砸东西,冲进去时,看到他蜷缩在角落,浑身发抖地说:
“我根本学不下去,活着有什么意义?”
我抱着他哭到窒息,却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直到有天照镜子,我突然发现自己的眼神和儿子一样空洞。
原来我们早已是同一根绳上的困兽:
他困在学业的枷锁里,我困在 “好妈妈” 的执念中。
02
那段时间,眼看着儿子躺平摆烂,成绩断崖式下降,我经常焦虑得一整夜都睡不着觉。
上班的状态也不好,同事了解到我的情况,一语点醒了梦中人:“你可以去学学怎么教育孩子呀!现在那么多书,那么多课,总比你整天发愁好!”
之后我也正是通过报名妈心理的《高端1V1心理疗愈》,我才意识到:
我的孩子不是被游戏偷走的,是被我们亲手推进深渊的。
当家庭治疗师默薇老师问我 “孩子最近一次笑是什么时候”,我愣住了。
原来,我们母子已经三个月没有正常对话。
更可怕的是,这个未成年的孩子,早就被迫穿上了他爸爸的西装。
丈夫常年在外跑业务,家里大事小事都由我做主,我就把所有的期待和怨气都堆在儿子肩上。
深夜里我辗转反侧时,是他强撑睡意给我擦眼泪;
餐桌上我对着冷掉的饭菜发呆时,是他绞尽脑汁讲学校趣事;
甚至当我因为工作压力摔东西,都是这个孩子蹲在地上收拾碎片。
默薇老师说:“当家庭序位错位,孩子就会被迫成为 ‘ 小丈夫 ‘。”
这句话像重锤敲醒了我。
原来那些通关游戏的深夜,是他唯一能喘息的时刻;
那些被骂”没出息”时沉默的侧脸,是在替我承受本该属于丈夫的情绪黑洞。
这样扭曲的情感寄生,怎么可能不压垮他?
在学校,他是被试卷掩埋的提线木偶;回到家,他还要扮演我的精神支柱。
那天我翻开他的作文本,看到歪歪扭扭写着:
“学习就像吃没有味道的馒头,可是妈妈说馒头能救命。”
突然惊觉,我们给的”为你好”,早把他的未来压成了皱巴巴的纸团。
这时,游戏世界,就好像一个可以躲避现实世界痛苦的桃花源。
孩子可以从中获得轻松和快乐的感觉,打赢时还能获得成就感。
本来就对学习厌倦的孩子,最后的那一点学习动力也被游戏抽走了。
最终,成了父母眼里的“游戏成瘾”。
我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上的简单、粗暴。
这不仅让孩子对我关上了沟通的心门,也让他在面对学习压力时感到无助和迷茫,精神世界也变得空虚和焦虑。
儿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我到底怎么办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让孩子做出改变,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具体分3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