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深层拆解
“孩子沉迷手机”的真相
自从智能手机走入市场后,人人都变成了低头族,作为父母我们是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拆解手机成瘾的真相,与其说是拆解孩子沉迷手机的真相,不如说是揭开家长最容易忽视的四个教育致命误区:
一、多巴胺陷阱
心理学实验发现:手机推送,游戏通关的设计原理类似“斯金纳箱”,孩子每划一次屏幕,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产生短暂快感。
长期高频刺激下,大脑对快乐的耐受性就会越来越强,最终形成“嗑瓜子效应”——明明不饿却停不下来。
家长的误区在于:一味的指责孩子没有定力,却不懂得孩子们的大脑已经被手机所驯化。
就像毒品一样,戒断多巴胺成瘾,如果只是靠打骂反而会适得其反,人性的本质就是:越不让干什么就越起劲要做什么,我们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不是自制力差,而是被大脑所挟持。
二、手机是“止痛药”
冰山理论指出:沉迷行为只是表象,深层是孩子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孩子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表现在:
1、价值感缺失:成绩差,被家长否定,于是就想在游戏中当“王者”;
2、情感缺失:父母长期缺席,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手机变成了孩子最重视的朋友和唯一的陪伴。
3、逃避现实:学习压力大,同学关系复杂矛盾,而虚拟的掌上世界却成为了“治愈”的法宝。
当你用手机来带孩子,雇佣手机来当保姆的时候,就别怪它偷偷走进孩子的心。
孩子沉迷的不是游戏,是未被看见的痛苦
三、家长是“镜像源”
研究显示,76%沉迷手机的孩子,父母也是“低头族”。
儿童行为心理学发现,孩子通过模范建立行为模式,你一边骂他一边刷手机,他只会学到“双标”。
你刷短视频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未来。
四、越禁止越上瘾
心理学证实:禁止会激发逆反心理,把手机变成“权力争夺战”。
用“家庭公约”代替粗暴断网。
手机不是敌人,亲子关系才是解药
“天天就知道玩手机。”
“再玩眼睛就瞎掉了。”
以前我看着女儿玩手机的时候,也会焦虑的喊道,真的就如上面提到的这些点一样,你越禁止,孩子越上瘾,其实,当下的这个大环境里,孩子不可能完全屏蔽掉电子产品。
我们父母个个都是“低头族”也无法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家庭理论育儿概念只是从理论方面给我们起到了一个分析的作用,现实教育中我们还是需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妈妈,我想玩手机。”
针对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的回答很重要。
既不能不辞唠叨的大道理一堆,孩子不会听的,如果孩子反问你,“你不是也在玩手机么?”你如何回答?“我在工作啊”这不是万能的理由;也不能暴跳如雷的大声呵斥,越呵斥孩子的逆反心理越严重。
那该怎么办呢?
如果感兴趣,不妨借鉴借鉴我下面罗列的回答:
一、和孩子一起制定手机的规则
“妈妈,我想玩手机。”
“可以啊,但是你得先完成自己的作业,你看我也是完成了我的工作才开始玩的。”
引导孩子共同商量,可以玩手机,但是一天不能超过几次,可以玩手机,但是需要先完成作业,如果遵守这个约定,就可以玩手机了。
这样的回答,既可以和孩子以平等的角度沟通,也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愿得到了尊重,同时,让孩子逐渐养成遵守某项约定的契约精神。
二、避免约定被打破
提前商量好,如果约定被打破,需要承担关联性的后果。
“妈妈,我想玩手机。”
“你看,我们之前已经约定好,只可以看30分钟,可是你看你现在看了多久啊?”
“一个小时了”
“是啊,太久盯着屏幕看,会有什么后果呢?”
“眼睛会疼,视力会下降。”
“是的,所以,今天你已经违反了我们之间的约定,超时了,那就要受到惩罚,现在立马关掉手机,并且明天不能看手机。”
要给孩子允许犯错的机会,很多家长说,这样说这样做根本没有用,那凡事不都得去试一试么,不是吗?最开始一定会有违规的情况发生,不要发生了就开始大声吆喝和责备,告诉孩子如何改正,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成效。
三、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妈妈,我想玩手机”
“刚好我这会也没事,那我们俩一起出去打会球吧,或者我们俩一起玩会游戏吧。”
孩子有时候玩手机是因为无聊,或者看着父母经常玩,这个时候,如果你闲着不妨放下手中的手机,和孩子一起进行一些亲子活动,让孩子知道比手机更有趣的东西很多,而且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陪伴。
孩子沉迷手机只是表象
背后的亲子关系才是根本
家庭中,对很多孩子来说,最痛苦的事情,是无论做什么都要被父母纠正。
“孩子骑滑板车骑得好好的,你偏要在一旁唠叨,小心点,骑慢点”
“明明孩子回家放下书包就想去洗手,你偏要抢在他洗手前说句赶紧去洗手”
“孩子刚夹了块肉,你就马上说不能光吃肉,青菜也要吃,这样才能营养均衡”
大人事无巨细不停说教的背后,其实是大人想要抓住孩子的掌控感,所以事情的本质:不是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父母凡事都要纠正和掌控。
罗翔老师说:“教育中,叛逆是公开的对抗,拖延是隐形的对抗。”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自我建立认知,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和自我边界,父母要懂得给孩子充分的自我运作和成长空间。
松弛感的父母
才是孩子一生的光
父母存在的意义
不是给予孩子舒坦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当你想到你父母的时候
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
会感到温暖
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因为孩子
我们才能成为更厉害地父母和更好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