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家长感叹:都说对孩子要多鼓励,多夸奖,不能给太多的压力。
可我已经都顺着他,依着他,他怎么还这么叛逆,常常跟我作对呢?
其实孩子之所以喜欢跟父母唱反调是有原因的。
1.过度满足导致孩子的价值感降低
当你事事都依着孩子,顺着孩子,他要什么你就给什么时,孩子就体验不到自己的价值感。
当你经常无条件,即时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会觉得自己所有的要求都是合理的,父母满足他都是理所应当。
由此养成了习惯,如果有一天你无法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歇斯底里,甚至大发雷霆,乱摔东西。
邻居家的小妹妹每次哭闹,她妈妈都是买玩具哄她,一开始每次都能哄好。
后来,买玩具也不管用了,她接过玩具就扔,还给什么摔什么,怎么哄都没用。
直至看到一个脑科学研究专家的解说才明白:
孩子大脑中负责理性的前额页皮质发育不完善,而掌控情绪的杏仁核却很活跃。
当父母事事顺从时,孩子缺乏练习自我控制的机会,杏仁核主导的对抗和叛逆行为,反而占了上锋。
对抗行为让孩子获得了快感,犹如游戏让孩子玩得很爽一样。叛逆也会让孩子上瘾。
有研究发现,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对普通的鼓励和表扬敏感度降低,失去效果。
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比如与父母顶嘴,对抗等,才能分泌多巴胺。
那该怎么做呢?
当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时,立即满足他,给他买,是剥夺了他锻炼自控力的机会。
我们要引导他,让孩子再等等,或者写进生日愿望清单。
在孩子生日的时候,给他买个盼望已久的玩具,他会更满足,更开心。
提升孩子的价值感,就从延迟满足开始。
2.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的成就感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是通过战胜各种各样的挑战,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当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包办一切,孩子会对自己的无能而产生愤怒,与父母对抗。
三岁的孩子,天天被奶奶追着喂饭,奶奶越是叫他吃,他就跑得越欢。
有时候还故意打翻餐具,等着挨骂却很有成就感,因为终于自己做主了一回。
幼儿园的小朋友,妈妈让他穿蓝色衣服,孩子偏偏要穿红色的,即使孩子原本也喜欢蓝色。
青春期的少年,凡是父母赞成的,他都要反对,用以证明自己的权威,标榜自己的独立。
那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给孩子自由选择,而不是事事包办代替。
如周末时间让孩子自由安排,由孩子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运动,交友,什么时候做作业。
父母不用管太紧,只要任务完成,什么时候做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孩子做作业时,先做语文,还是先做数学,我们就不要管,只要作业完成就可以。
给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让他有自主权,孩子就不会刻意反抗,故意叛逆。
3.迁就让孩子共情能力缺失
长期被迁就的孩子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
家里谁都顺着他,到外面如果谁不依着他,他就会认为都是别人的错。
家里人都听他的,让他误以为全世界都该听他的。
如果有谁不依他,或者老师同学对他有要求,他会认为是别人针对他。
他把别人对他的正常要求视为敌对,这是非常危险的。
而且,被过度保护,过度满足的孩子,受到挫折时,只会把失败归因于别人,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上学迟到了,会怨父母没有早点叫他起床,而不去想自己为什么起床速度慢。
作业没写完,就怨老师布置得多,或者老师上课没讲明白,导致他不会做。
那该怎么办呢?
刻意制造一些可控的挫折,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
从孩子读幼儿园开始,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孩子要做什么,故意延迟5分钟,让孩子体会一下等待的滋味。
也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他有需求,也要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上小学后,迟到了或者作业忘记带了,就让他自己承受后果。别去跟老师请假或者着急送去。
只有这样,让孩子为自己承担后果,他才能学会共情,提升责任心。
写在最后
孩子的叛逆并非针对父母或长辈。
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扭曲的表达方式。
心理学家温妮科特说过:健康的攻击性是生命力的证明。
叛逆并不可怕,它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咱父母要做的,就是为这股生命的能量提供出口,接纳它,而不是想着去消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