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看完“弃猫效应”后才明白,孩子长大后跟父母不亲,都是有原因的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

孩子小的时候,百依百顺,长大后,却开始刻意躲避父母。

放学回家,房门紧闭;

晚上吃饭,一言不发。

为什么我们和孩子越来越生疏,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开始刻意的回避我们——不说话,不交流,宛如世上最亲密的“陌生人”。

其实这一切,都有迹可循……

 

01.

可怕的“弃猫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弃猫效应”——那些曾经被丢弃过的猫咪,在被捡回来后,会表现得特别乖,因为它们担心自己会再次被丢弃。

这一点,放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同样适用。

我们曾经感受到的“听话”、“乖巧”,或许只是一种“错觉”——这种“听话”,实际上是由我们曾经一次次无意识的“弃养”所导致的。

“你要是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一点也不听话,不想管你了。”

“有完没完?出去!”

这些看似简单的无心之言,却会深深的刺痛孩子的内心。

他们开始委曲求全,开始不断让自己变得顺从,展现出一种虚假的“温驯”。

而那些曾经看起来很听话的孩子,实际上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而当他面开始步入青春期后,拥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那些曾经长埋于心底的创伤,便会一瞬间喷涌而出——他们不是不想和父母交流,只是担心自己的倾诉会再次遭到无视,甚至引来“二次伤害”。

换位思考一下,谁会愿意去一个经常贬低自己的人面前倾诉?

谁愿意在难过时,去寻求“二次伤害”?

孩子不和父母亲,本质上是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

02.

被误解的“弃猫效应”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应该拒绝“弃猫效应”?

并非如此。

事实上,我们都误解了“弃猫效应”。

弃猫效应的本质,是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的重要性,而不是让孩子感到恐惧、不安。

善用“弃猫效应”,家长必须注意这件事——当孩子感到悲伤、难过时,不要说: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当我们用“不要你了”“不管你了”威胁时,孩子听到的是:

“如果我不这样做,我就会被抛弃。”

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这样的威胁是无比沉重的。

可等到他们长大一些后,想起父母曾经说过的这句话,他们便只会觉得:

“不管就不管,我还不想让你管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步入青春期后,孩子开始产生初步的“自我意识”。在自我意识的驱动下,他们会想方设法的用各种方式去证明自己的“独立性”。

打架,逃课,早恋……其实都只是他们寻找自我价值的表现。

他们在用这些“非常规”的途径,去证明——

“我是不一样的”、

“我是独特的”、

“我是有价值的”

……

此时那句曾经无比沉重的“不要你了”式的威胁,对孩子而言,反而成为了一种“机会”。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感到孩子似乎和我们越来越“不亲”。

而真正利用好“弃猫效应”,其实反而会让孩子和我们越来越亲近。

想要做好这点,我们只需要在孩子难过时,对他说这句话:

“没关系,我在呢”

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前者是家长提供“危机”,只留下孩子去解决“危机”;后者则是“危机”来自外界,家长则站在孩子身后陪伴他度过“危机”。

让孩子明白:你是他的依靠,而不是让孩子觉得自己随时要失去你——孩子惧怕失去你,从来不只是因为你是你,而是因为你很重要。

而我们要做的,便是要让孩子明白,我们之所以值得信赖,正是因为——父母,永远是你的父母。

兜得慧寄语:

父母和孩子一场,本质上应该是一次携手共进的旅程——当我们在养育孩子时,其实也是在弥补自己的童年缺失。

孩子是我们的另一次新生。

当我们用“不要你了”威胁孩子时,仔细想想,自己是否也曾经被同样的话,掩盖了童年的整片天空——时代的创伤,应当在我们这里终结,而非延续。

每当我们感受到孩子正在同我们越来越不亲时,请先不要急着抱怨,记住:当我们开始对子女付出真心,开始同他一并抵挡成长路上的风雨时,他们终究会明白——父母与子女,才是世界上亲近的人。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看完“弃猫效应”后才明白,孩子长大后跟父母不亲,都是有原因的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