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小学,学生累,老师累,家长更累,结果呢?
学费涨了,补课费涨了,孩子的成绩却未必见得更好。
为什么很多人当校长之前还挺有人情味,一当上校长,就像换了个人?
1
利益冲突,让教育陷入死循环
学校和学生的利益一致吗?表面看,似乎是的,毕竟学生考分越高,学校的排名也就越好,家长也能“光宗耀祖”。
但如果深入一点,你会发现,这本质上是个“囚徒困境”。
教育局考核校长的标准只有一个:升学率。
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校长要升职、要奖金,就得让学校的分数更漂亮。
所以,他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围绕“怎么提高平均分”展开的,而不是“怎么让孩子真正学到知识”。
这就导致了一个荒谬的现象——学校会逼迫学生去选择最能“冲榜单”的专业,而不是最适合自己的专业。
比如,原本一个学生适合学某985的热门专业,但为了给学校“刷政绩”,他可能被安排填报一个冷门但“档次”更高的专业,比如清华北大的某些冷门科目。
这对孩子好吗?根本不是学校关心的问题。
2
校长的疯狂PUA:压榨老师,折腾学生
想让升学率好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学习时间”。
怎么增加?把所有能压榨的都压榨一遍!
首先是老师。
校长根本不在乎老师的精力够不够用,因为老师是最容易PUA的一群人——随便扣个“为了孩子”的帽子,谁敢反对?
于是,老师不仅要教学,还要巡河、站岗、充当家长服务员、写各种没意义的汇报、参加无数次毫无意义的会议……有些校长甚至直接说:“老师的工作就是奉献。”
其次是学生。
为了提高成绩,学校的管理越来越像“监狱化”:
早读时间比谁更早,甚至有学校要求站着早读;
吃饭时间精准到分钟,连打饭排队都不能闲着,要拿着英语卡片疯狂背诵;
上厕所限时,不准随便走动;
课堂后面装监控,实时分析谁低头次数多;
这些措施真的有效吗?
其实,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有极限的,过度剥削时间,不仅不能提高成绩,反而容易让孩子厌学、抑郁,甚至出现精神问题。
但校长们管不了那么多——只要成绩数据好看,谁管你孩子的心理健康?
3
内卷的恶性循环:没有底线的竞争,最后谁都没好处
你可能会想,既然这些校长这么离谱,为什么没人制止?因为所有校长都在这么做,谁不做,谁就“吃亏”。
这就像一个“教育版”的军备竞赛——如果一所学校适当给学生休息时间,而其他学校拼命压榨时间,那成绩排名肯定会落后,家长也会用脚投票。
就像资本家让工人加班,本质上不是为了提高效率,而是为了把同行卷死。
校长的逻辑也是一样的:如果其他学校都在“压榨学生时间”,他不跟上,就会被淘汰。
于是,一所学校疯了,其他学校也只能跟着疯,最后所有人都身陷其中,谁都无法退出。
(遥想小编当年学校,也是跟着河北衡水中学学了一个遍,天天给学生打鸡血。)
结果是,学生越来越苦,家长越来越焦虑,老师越来越崩溃,但高考录取名额并不会因此而增加,受益的只有那些“政绩”光鲜的校长。
其实,大家懂的都懂,
只是大家都不想去改变,单靠个别校长“觉悟”,根本不现实。
毕竟,在升学率这条独木桥上,每个校长都在赌命,谁敢松手,谁就出局。
所以,这不是某一个校长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囚徒困境”。
不打破这个困局,下一任校长,照样是个“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