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起,上个学老师必发照片成了标配?
你是不是已经习惯了每天打开手机,翻看孩子在学校的照片和视频?是不是觉得今天要是老师没发照片,就浑身不自在,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多可笑啊。我们这些家长,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贪婪”了?
一、
记得小时候,我们上学,父母整天不知道我们在学校干什么。现在呢?从早教、托班到幼儿园,处处都是镜头,时时都要直播。你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
“看看我家宝贝今天在学校画画啦!”
“我们班今天做手工,你看我家娃多认真!”
“午睡时间,小朋友睡得多香…”
这些照片,真的是为了记录孩子的成长吗?还是成了我们家长之间的某种攀比资本?是真的关心孩子,还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想想看,我们这些大人,在工作时如果被人整天拍照录像,会是什么感受?烦不烦?累不累?那凭什么觉得孩子就该被这样对待?
二、
更可笑的是,这些照片居然成了教育机构的”卖点”。”我们每天定时发照片””全程监控,家长可随时查看”——这些宣传语,像是在说服家长选择他们,实际上却是在消费孩子的隐私,消费我们的焦虑。
说实话,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第一,老师整天拍照片的时候,谁在真正教育孩子?
第二,孩子知道自己整天被拍吗?他们同意了吗?
第三,这些照片里的笑脸,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被迫的?
我问你:你见过几张孩子哭闹的照片?你看过几张孩子犯错的视频?没有吧?因为这些都”不够美”,不够”完美”,对吧?
“不够完美”的东西就不能够出现。
我们当初在做课程的时候,一开始也是时时发照片,后来发现,这会让我们的教学现场一团乱。
一张照片里有10个小朋友,你就没法保证10个孩子都是状态好的。但凡有一个孩子看上去不那么配合上课。
群里就开始炸锅:
“老师,我们家天天怎么没在听课啊!”
“老师,我们家天天去哪里了?”
“老师,南南穿得太多了,帮他脱掉一件衣服……”
怎么办?必须有一个场外援手进驻到课堂现场马上调整,要不然下一波照片得掀翻群,同时还得叮嘱老师,发照片之前一定要检查检查再检查。
发单人照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天真了。别说单人照的工作量就得翻了好几倍,也总有那么几个不想拍照或者不在状态的孩子。
怎么办?
要么让他不要出现在镜头,要么摆拍。但无论是哪一个解决方案,最后家长也总是会不满意的。
没有人容许这些的出现:
生活本来就不是完美的啊!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跌跌撞撞的啊!
但是,我们不容许!我们的孩子被要求在聚光灯下,必须完美!
三、
作为家长,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贪心”了?恨不得把孩子的每一秒都抓在手心里。这种控制欲,说到底是爱吗?还是我们自己的不安全感在作祟?
更可怕的是,这种”实时直播”式的教育环境,正在培养出一代什么样的孩子?他们从小就习惯了被镜头注视,习惯了表演,习惯了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这样的孩子,以后怎么可能有真实的自我?
说实话,每次看到那些老师群发的照片,我都忍不住想:这些定格的笑脸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真实的情绪?那些被剪辑得完美的视频里,又删除了多少真实的瞬间?
这不是我的YY。
我们曾经有合作过一个机构,对外流程和对外照片都做得非常好,我们也实地考察过,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合作的伙伴。
但是,合作过一次之后,我们就决定再也不会有第二次。
完美的照片背后,招生火爆的背后是,他们掐点设计好了所有流程,而这个流程只为能够呈现完美照片而呈现。一批一批的孩子去往每一个营地项目里面,定格下一张张的“完美”照片,而等摄影师走后,孩子们就会被告知活动结束了。
孩子们像是流水席被流水作业拍照,而家长们在群里看到的则是,孩子们玩了很多好玩的,看到的是一张张的笑脸,还保证每个孩子每天都会出镜几次。
正常35分钟的课,老师上课25分钟,再花10分钟拍照修图发家长群,这不是危言耸听,就算是另配一个助教在旁边拍照,你以为当有一个人一直在旁边窜来窜去的时候,孩子会视若无睹?
更可笑的是,很多机构就是专门配了一个助教,主要工作就是拍照,发群,而市场也竟然乐得为这份工作买单。
很多机构考核老师的业绩,教学怎么样是其次,能不能拍出漂亮的照片发圈是重点。
而这,是你们真的想要的吗?
四、
当我在育儿群里说,小格格的幼儿园每周也只会给三四张照片,通常是在他们选修课,专心工作的时候,这个时候带班老师会有一点空余可以拍两张照。
我觉得这样挺好的,除了每周的这一两个瞬间,其余时间老师们专注在做教育。
但是马上就有妈妈跳出来说,我们也是就给三两张,可是我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都做了些什么,他们老师也不会说。
听到这话,我其实有点毛骨悚然,我们究竟是在担心孩子的出离了我们视线时的表现,还是对老师教学的不信任。恨不能老师事无巨细做个每日汇报?
家长群里,常常会无形地攀比,“你们幼儿园拍的照好多,真好啊。”“你们教得好多啊!”
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沉迷于刷新手机等待新照片的时候,可能正错过了和孩子真实对话的机会?当我们忙着在朋友圈分享孩子的”精彩瞬间”时,是否想过孩子的感受?
这就像是给植物拍照。你以为你记录下了它的生长,实际上,你只是抓住了某个瞬间的表象。真正的生长,永远发生在没有镜头的时刻。
每天接完小格格,我们在路上就会聊她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每天晚饭我们的话题是,今天你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每天睡觉之前,小格格最想听的故事是,爸爸妈妈今天的一天。
不用在对方身上拴一个24小时监控器,我们在和彼此的交谈中,了解各自的遭遇,这是多难得的交流的机会。
而现在,我们的教育现场,俨然变成了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真人秀现场。老师成了摄影师,孩子成了演员,家长成了观众。这样的教育,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我知道你会反驳,“我家孩子表达不清楚啊。”“问孩子什么都问不出来啊。”
但你有想过吗?谁也不是天生会表达的。当你用跳过孩子的方式试图掌控他的一天,也正在慢慢剥夺你和他之间建立信任的机会,你也正在剥夺孩子练习表达的机会。
说到底,我们是不是把”看见”等同于”了解”,把”记录”误认为是”陪伴”?我们是不是太害怕错过,反而错过了最重要的东西?
想想看,当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回忆童年,会记得那些真实的互动和情感,还是那些为了拍照而摆出的笑脸?
你有想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