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听过一次这样的言论:孩子见了娘,无事哭一场。
也亲身经历过带娃主力婆婆说落儿子:妈妈不在家的时候该吃吃,该玩玩,妈妈一回来就变娇气了。
我总是嘿嘿一笑,没觉得奇怪,也从没细想过原因。
直到今天遇到一本书《读懂孩子的情绪》,让我理解了这件事。
书里有一个贴切的比喻,“每个孩子身后都有一个隐形的小背包,里面装着他们未能释放的情绪。”
有时候,孩子不吵不闹,不一定是情绪稳定,而是把压抑的情绪都装在了身后的“小背包”里。
有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邀请了一些女性和孩子共同参与实验。这些妈妈平时都是陪伴孩子入睡的,现在她们希望训练孩子自主入睡。
研究人员让妈妈们把孩子放到摇篮上,然后离开。不出所料,妈妈离开后,孩子就哭了。这时候研究人员测试孩子的心率,发现孩子显然处于焦虑的状态中。
当妈妈听到孩子哭的时候,妈妈也会变得焦虑。因为研究要求,妈妈不可以靠近孩子,孩子只能自己睡,而孩子哭了一会儿,也停止了哭泣。
这种做法持续了3到5天,之后,当妈妈再把孩子放到床上,让他独自睡觉的时候,孩子不再哭了,妈妈非常高兴,也非常欣慰,认为自己终于成功了。
然而,当研究人员对孩子继续进行监测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各种指标都表明孩子并不是真的平静了下来——他们并没有安抚好自己,他们的心率很快,血压和压力激素水平都偏高,他们的状态是焦虑不安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哭,是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哭也没有人理他。
有时候,被吼住或哄住的孩子会暂时安静下来,不吵不闹,他们可能只是把情绪都装在了“小背包”里。
当“小背包”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会想要放下来,那放给谁呢?
一般就是妈妈,因为妈妈是孩子感觉最亲近、最安全的人!
所以就会出现“妈妈没回来什么都好,妈妈一回来孩子就变得娇气,牙也不会刷了、脸也不会洗了、饭也不会自己吃了”的情况。
所以,妈妈们,我们很幸运,孩子最爱对我们发脾气,恰恰因为我们是孩子最亲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