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今年14岁,读初二。这个年龄的孩子,本应该朝气蓬勃,在学校努力拼搏,为一年后的中考冲刺。
可他却因为厌学叛逆,躺平摆烂,休学在家快一年了!
我真的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
因为儿子小的时候,很听我的话,亲子关系非常融洽。
我要孩子的经历比较坎坷,儿子出生时,我已经33岁了。
面对好不容易到来的孩子,全家都宝贝的不行,我更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他身上,精心呵护。
儿子有点感冒发烧,我都会紧张的不得了,成宿的不睡觉,一遍遍的去给他量体温,不合眼的照顾。
那个时候,儿子也特别依赖我,喜欢黏着我。
但好像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进入青春期后,儿子就变得叛逆了。
面对我的关心,他变得很不耐烦,尤其讨厌我的询问。
不管我是问成绩,还是叮嘱他洗漱写作业,都会激发他的情绪,朝我发脾气。
初一时,儿子的对抗情绪更严重了。
我给他报的一对一补习,说不去就不去。
我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儿子却烦躁的威胁我:“你再多说一句,我明天学也不去上了!你再磨叽一句试试!”
第二天,他竟然真的不去上学了。
也是从那天开始,我的噩梦开始了。
随后的日子里,儿子从三天两头请假,逐渐发展到在家摆烂。
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手机,打游戏,彻底躺平了。
开始时,我很难接受,一有机会就劝说儿子尽快返校。
可他要么是一声不吭,转身回屋,要么就是情绪激动的大喊,说再逼他就离家出走。
我害怕了,不敢再劝。
我在网上了解到,很多厌学休学的孩子,都是暂时性的迷茫,家长要做的是接纳,给孩子修复的时间,静待花开。
我觉得有道理,开始任由儿子躺平。
他想玩手机就玩,要零花钱我就给,晚上不睡白天不起,我就给他点外卖。
我不断鼓励自己,忍一忍,再忍一忍吧!
也许哪天,孩子休息够了,调整好了,想通了,自然会高高兴兴的去上学了。
可时间一天天过去,儿子丝毫没有变好的迹象,反而在家躺平的心安理得。
老公从开始的耐心,到气愤,再到放弃,他指责我把孩子惯坏了,慈母多败儿。
我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当中,怀疑自己。
网上不都说面对躺平的孩子,要“静待花开”吗?
为什么我做到了,儿子却更加沉迷摆烂了?
再这么下去,别说成绩了,就连复学都遥遥无期!这孩子就彻底废了!
02
现在我经过长期学习和思考,看了大量的案例才知道,“静待花开”也要分情况!
每个孩子的情况因人而异,不能一味的执行“静待花开”。
对于抑郁焦虑,厌世躺平的孩子,家长无条件接纳,静待花开,会帮助他们找回安全感,慢慢从消极抑郁的绝境中走出来。
但对于青春期叛逆,厌学拒学的孩子,家长一味的后退,无限包容满足,反而会纵容他的摆烂,沉浸在无底线的躺平状态中。
复学,自然就遥遥无期。
像儿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对他的过度关注导致的。
随着青春期到来,孩子的心理需求会发生明显改变。
他会渴望自由和独立的空间,希望自己具备独特的价值。
但我的关切和关注,挤压了儿子的独立空间,限制了他的自主性。
儿子开始抗拒沟通,闭门不出,都在发出信号:“我希望有自己的空间,自我决定的权利。”
但我没能及时识别这个信号,反而认为孩子是叛逆,不服管教,继续采用控制的方式对待他。
青春期,是孩子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
孩子发现,每天的生活都被家长的要求填满,活着是为了满足父母对成绩的期待,而不是自己。
这种自我认同的危机,最终导致他逆反心理倍增,更加不服管教。
最后,在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下,情绪失控,厌学摆烂。
而我在慌乱下,错误的采用了静待花开的方式,一步步丧失了底线,进一步加重了儿子摆烂情绪,让他躺平无阻。
实际上,不是所有的厌学孩子,都适合“静待花开”!
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我做好了3件事,终于把休学的儿子唤醒。
03
1、我们家长要有“底线思维”,包容但不过度,让孩子明确自己行为的边界
当孩子出现抑郁躺平,不去上学等问题后,很多家长都会调整教育方式,希望孩子能快点改善。
但从管控较多,到过度妥协,很容易助长孩子的放纵心理。
我就是如此,完全被儿子牵着鼻子走,要什么给什么。
生怕哪次没满足,儿子就真的会离家出走。
但这样等于是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孩子在家舒服的呆着,玩手机,点外卖,熬夜睡懒觉,毫无压力的生活,怎么可能会主动回去上学?
我确实在努力改变教育方式,但选择的方向错了。
这样的无底线包容,反而会让孩子的行为越来越过分,没有界限。
想要真正让孩子获得安全感,价值感,家长要做的,不是无条件的满足,即一味的静待花开。
而是建立底线思维,平衡好爱和规则的分寸。
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你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但行为是有底线的。
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家长要用温和的态度,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情绪,接纳他的不安。
但同时也坚守原则,不轻易妥协。
比如儿子在家,常常做好的饭菜不吃,要求点外卖。
现在,我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儿子,你想吃外卖,妈妈理解,也愿意满足你。我有时候也会想换换口味,不吃家常菜。
不过,外卖不健康,你每周可以点两次外卖,用完额度就没有了,你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吃,剩下的就吃妈妈亲手做的菜。
既让孩子明白,妈妈理解你的情绪,也不是心疼钱。
又设置了明确的规则,告知孩子不可越界。
这样几次下来,孩子就意识到,父母是爱自己的,但不会容忍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他就不会通过突破底线来考验父母,慢慢学会有边界感,修正过分的行为。
2、看见并理解孩子内心的无助,用稳定的状态接住孩子的负面情绪,引导孩子做好情绪管理
躺平厌学的孩子,内心都有一个负面情绪的黑洞:
一方面,他们无力面对学习压力,产生无法自控的逃避心理,抗拒父母的沟通。
但另一方面,他们内心也深知自己在与同龄人脱节,所作所为是不对的,也希望自己能积极的去上学。
在这种矛盾又痛苦的心理中反复横跳,孩子内耗严重,负面情绪爆棚。
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跟孩子对着干,这样只会让局面更加失控。
也不要一味的妥协忍耐,否则会让孩子利用极端情绪,操控父母。
家长要做的,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孩子做好情绪疏导。
儿子躺平在家后,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朝我乱发脾气。
我很难过,无比寒心:“妈妈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能这样?”
但这样的质问,只会让孩子在内疚的情绪中,给自己找理由,更加心安理得的发脾气。
实际上,不管多么叛逆,对抗的孩子,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对父母的爱。
只是被负面情绪裹胁,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只能选择愤怒的方式来应对世界。
儿子再情绪不佳时,我没有逆来顺受,也不委屈抱怨,而是平静的告诉他:
你现在心情不好,我理解。但这不是你随时随地朝妈妈发泄的理由。
等你情绪稳定下来,可以找我聊聊,不管什么事,我都愿意支持你。
不急着否定孩子的情绪,不站在自己的角度批评孩子。
而是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愿意跟他一起,去解决问题。
这份包容和支持,不断积累,会给孩子无穷的力量。
情绪内耗减少,孩子的内心会慢慢打开,心理能量才能从负面转向积极。
3、鼓励孩子寻找自己想做的事,帮孩子补足心理能量,进入到积极正向的循环中
为什么很多孩子都会厌学?
因为在统一的评价标准下,夸奖和掌声只属于胜利者。
加上家长习以为常的要求和逼迫,极具压力的学习,让孩子很难感受到快乐。
这也是为什么,躺平在家的孩子,很容易沉迷于虚拟快乐中,玩手机,打游戏,明知道浪费时间却无法自拔。
因为他们能从短暂的逃离中,麻痹自我,获得快乐。
所以,与其控制孩子放下手机,不如让他对别的事情感兴趣。
我鼓励儿子走出家门,出去做什么都行,看电影,看球赛,徒步,参加各种活动,唯一没让他做的就是学习。
我告诉他,想做什么都自己决定,妈妈提供财力支持,有问题就随时找我沟通。
一开始,儿子萌发了当专业游戏选手的想法,要去参加游戏大赛。
我同意了,还鼓励他,“这也是一条路,将来也能养活自己,不错不错。”
结果,儿子在比赛时,输的很惨,这让他意识到,原来兴趣不等同于实力,任何事情想要做的好,都需要大量的付出和努力。
回到家,他告诉我,一想到自己这次折腾花了我大半个月的工资,就觉得对不起我。
但我鼓励他:“其实青春期都是迷茫的,多尝试才能点亮自己的技能树呀,妈妈无条件支持你。”
当儿子通过亲身经历,发现任何路都没那么容易时,他开始重新思考上学。
只是这一次,他的心态扎实了不少,态度也平稳了很多,他跟我们说:
不管学的如何,这个年龄就应该上学,这样边学习,边寻找自己的方向,压力小点。
妈妈你不知道,我去比赛时,别人问我在哪儿上学,我都不好意思说。那些游戏打的好的,读的学校都不错。
也许是顾虑少了,儿子重新上学后,心态变得很轻松。
他没有必须在学业中卷到极致的负担,我也真切的放下了对他成绩的要求,儿子反而在学习中,慢慢找到了一些成就感。
这也足以说明,当外在的负面评价系统关闭的时候,做同样一件事,不仅能产生做事本身的快乐,还会将压力变成主动的挑战。
从静待花开,到科学调整,躺平休学一年的儿子,终于上学了。
陪伴儿子走过这段波折,我想跟大家分享:当孩子出现问题,家长们千万别病急乱投医,上网“对号入座”!
每个孩子的问题看似一致,但成因却千差万别,只有有针对性的调整,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节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