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你拼命盯着,孩子却越来越佛?真正有效的内驱力培养是这样做的!(附35页实操指南)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老师,道理我都懂,关于尊重孩子自主性、不要过度干预的教育理念我也认同。但现实是,我一不盯着,孩子就开小差,作业敷衍了事,考试成绩直线下滑。我该怎么办?”

这是昨天一位母亲在咨询时的原话,道出了无数家长的共同困扰。

说到”内驱力”,每个人都认同它的重要性——它决定了一个孩子是主动探索世界,还是被动应付生活;是享受学习过程,还是排斥一切”学”的字眼。

然而,当谈到如何培养内驱力时,大多数建议要么流于表面,要么陷入模糊。今天,我想直面这个问题的本质,揭开内驱力的真相,并提供真正有效的应对策略。

01

什么会摧毁内驱力

在要做“对”的事情之前,先要回避“错”的事情。有句话,叫“过犹不及”,错误,常来自于有些事情我们做过头了。

比如,帮孩子安排学习没问题,但不能陷入过度控制与过度监督。

道理很简单,如果你的老板每30分钟检查一次你的工作进度,甚至规定你什么时候可以喝水上厕所,你会有工作热情吗?孩子也一样。

但到底给孩子多少“自由度”,这个问题一开始就难倒了很多家长。

 

又比如,奖励表扬孩子没有问题,但不能完全依赖外部奖励。

心理学家马克·李柏做过一个实验,把喜欢画画的孩子分成三组,一组被告知会因画画而获得奖品、一组事先不知道但获得意外奖励,一组没有奖励。

结果发现,获得预期奖励的孩子在之后的自由活动时间中画画的兴趣明显降低。(你可以猜猜看,意外奖励组会如何,后文揭晓)

对学习奖励,实际上在悄悄告诉孩子:学习本身没有价值。而原本有内在兴趣的活动也需要外部刺激才愿意做了。

那口头表扬学习成果可不可以?可以,但要看怎么说,下面会谈。

再比如,希望激励孩子,但是不能过多地传递焦虑与功利思维。

“你看人家孩子,课外读了两个奥数班”、”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去扫大街”——这类带有焦虑和功利色彩的言论,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将学习异化为纯粹的工具和竞争手段。

当学习的目的变成单纯的”赢”或”避免输”,内驱力就被扭曲为外部压力的产物,失去了持久的动力基础。

目前还有一种普遍的认知,“内驱力”是天生的。

这种想法往往源于我们对”学霸”的观察——那些从小就专注、自律、成绩优异的孩子,看起来好像天生就爱学习。当我们把这些”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磨蹭、抵触学习的孩子对比,很容易得出”内驱力是天生的”这一结论。

要怎么说呢?你的想法是对的!内驱力的确是天生的!

02

大多数内驱力根本不是”培养”出来的!

内驱力本质是什么?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个叫“需求”,一个叫“满足感”。没有内在需求,就不会有驱动力;没有满足感,这种驱动力也无法持续。

人的需求特征,大多数是天生的。

举个例子,有些孩子天生对知识本身充满好奇。不管这个知识有没有有用,单纯了解、学会了新的知识,就能获得满足感。

知乎上的北大高材生@孙亚飞曾分享:

“二年级的假期时,我在老家没人管我,只能自己玩。借助奶奶的一本日历,我发现了阳历与阴历的区别,甚至推导出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那时候根本没人教我,也没什么用,纯粹是觉得有趣。”

对这类孩子来说,知识探索本身就能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带来满足感。他们的内驱力来源是”好奇→探索→发现→满足→更多好奇”的正向循环。

而有些孩子的需求点却完全不同:

有的孩子天生表达欲强,他们通过展示所学获得满足

有的孩子控制欲强,他们通过掌握技能、驾驭环境获得满足

有的孩子社交需求强,他们通过群体认同和互动获得满足

有的孩子挑战需求强,他们通过挑战极限、突破自我获得满足

从这个角度看,内驱力的确大半是天生的。如果你的孩子对新事物不好奇、对学科领域没兴趣,那么学习方面的内驱力就无法从“好奇、兴趣”这个角度来调动。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教育方法,在不同孩子身上效果天差地别——我们可能一直在用错误的方式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试图创造孩子本不具备的需求。

这就像试图让一株向日葵长成苹果树,不管浇多少水、施多少肥,都是徒劳的。

那怎么办?好在内驱力除了天生的这一部分,还是有父母可以出力的部分。

03

父母能决定孩子内驱力的另一半潜力!

除了天生的需求倾向外,人类还具备一种能力:通过后天经验和意义建构,创造新的内在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父母能够决定孩子内驱力发展的另外50%可能性:帮孩子创造需求!

我们先来看哪些需求是内驱力的“发动机”,具体怎么做,将会在下一节讨论。

1. “健康自卑感”的驱动力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适度的”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当孩子意识到”自己还不够好”,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变得更好”时,这种张力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关键在于保持平衡——过度自卑会导致放弃,过度自信则缺乏进步动力。父母的引导至关重要:肯定努力而非天赋,关注进步而非结果,既认可现状又鼓励突破。

2. 情感需求与认可的力量

“妈妈,你看我画的画!”——当孩子兴冲冲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时,你的反应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内驱力走向。

积极的情感反馈(”你用了这么多颜色,真有创意!”)会强化相关行为;而敷衍或否定(”嗯,不错,别打扰我工作”或”画得不像,重画”)则会削弱内在动力。

要注意,不同孩子对认可的需求方式各异:有的孩子需要明确的赞美,有的孩子反而因”不服气”而努力,有的孩子则希望通过能力证明自己的价值。了解你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至关重要。

3. 身份认同与自尊建构

“我是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我是个负责任的学生”、”我是个有创造力的思考者”——这些自我认同,是持久内驱力的核心支柱。

父母的语言暗示至关重要:”你真细心,发现了这个规律”比”你真聪明”更有效;”你是个喜欢挑战自己的人”比”你要多努力”更能激发内驱力。

4. 意义感与价值观的构建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更高层次的内驱力来源开始发挥作用:对意义的追求。

当孩子能够将当下的学习与更大的价值和目标联系起来——无论是帮助他人、探索未知、实现梦想,还是追求卓越——学习就不再是单纯的任务,而是通向有意义目标的必经之路。

 

这种意义感不是灌输出来的,而是通过丰富的生活体验、开阔的视野,以及深度的亲子对话逐渐形成的。

04

我们到底该如何做?

天生×后天:持久内驱力的培养

真正持久的内驱力通常来自天生倾向与后天培养的完美结合。这不仅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乘效应——二者彼此强化,产生远超预期的强大动力。

关键公式:

天生的兴趣 × 适当的引导和经验强化 = 持久而强大的内驱力

认识你的孩子

要创造内驱力,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认识你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生倾向与兴趣,关键在于敏锐识别这些特质并提供最适合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有的父母说,孩子的兴趣和学习没关系,怎么办?比如他就喜欢文艺,或者喜欢打篮球,和学习八竿子打不着。

别着急,往下看!

挖掘积极点,放大积极点

我以前有一个学生,性格很好,就是学习上不上心。我和他聊过学习的事,他总有点“嬉皮笑脸”,累教不改。

后来一次突然的机会,他来办公室,听到一位老师用音箱在放古典音乐。

他马上说:老师,您在听哥德堡变奏曲啊,我推荐您听安德拉斯·席夫的版本,那个版本比较抒情,您听的这个版本应该是穆雷·佩拉希亚的,也很好,属于比较严谨的。

这个孩子在文艺上天赋了得啊!

我找准机会和他开始聊古典音乐,并邀请他到班级去分享。分享结束,他很兴奋,我就夸赞他:记忆力出众,善于把握细节。这都是学习方面极佳的品质。

 

慢慢地,他开始转变,一方面,背上了身份的小小偶像包袱,另一方面,从我这里获得了情感上的支持,特别不想让我失望。一个学期下来,他从年级中游,进步到了前15%。

这样的方法,我常常用在我的学生身上,也用在我的女儿小D身上,大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给大家归纳如下:

挖掘积极点、放大积极点的方法:

1. 敏锐捕捉闪光点:留意孩子在任何领域(即使与学业看似无关)表现出的热情和专注,这些都是潜在的内驱力源泉

2. 建立才能与学习的桥梁:帮助孩子认识到他们在兴趣领域展现的能力(如记忆力、专注力、逻辑思维、坚毅、刻苦、敏锐等等)如何迁移到学习中

3. 创造展示平台:为孩子提供展示特长的机会,让他们体验”被看见”和”被肯定”的成就感

4. 赋予积极身份标签:巧妙地为孩子贴上积极标签(如”细节大师”、”思考者”),让他们为维护这一身份而努力

5. 联结情感纽带:通过对兴趣、特长的肯定,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转化为孩子不愿让关心他的人失望的内在动力

6. 扩展成长领域:循序渐进地将孩子在特长领域的自信和能力感延伸到其他学科和领域

家长的工具箱:工具要多,应用要活

不要寄希望于一招就能解决内驱力问题,也不要期待你做了一两件事情,孩子明天就立竿见影地成了“学习使我快乐”的学习达人。

构建内驱力是一个长期过程,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同时,还要有一个“工具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匹配孩子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状态。

 

比如,父母要善于搭建”需求-满足”的桥梁,有的孩子表现需求强,那怎么从“满足”的角度联系到学习?就可以创造”小老师”角色,教弟弟妹妹或玩偶所学知识。

再比如,借助恰当的外部干预创造”内驱力正循环”,那用什么样的外部干预,如何逐步撤离,让内驱力来控制局面,这些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开展。

没有一个工具对所有孩子有用,也没有一个工具,对孩子发展的所有阶段适用。父母要掌握足够的工具,还要在合适的时候使用它们。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你拼命盯着,孩子却越来越佛?真正有效的内驱力培养是这样做的!(附35页实操指南)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