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说爱孩子,但很少有人能说清这份爱里究竟掺杂了多少自我投射、社会期待和未完成的梦想。
我邀请大家来觉察一下,你对孩子的爱由什么组成呢?当你说爱孩子时,心里浮现的是TA的笑容,还是对TA的期待呢?(欢迎你在文章留言区跟我分享一下)
当我坦诚问自己,我发现我对孩子的爱里面会有担心、害怕、恐惧,怕他成绩不够好、怕他考不上好大学、怕他未来不够“成功”······
我坦诚,我是基于自己的恐惧去爱孩子,而不是基于我愿意为孩子成长为“真实的我”提供条件。
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曾定义:“爱,是一种能够全面地看见、接受且尊重他人本来面貌的能力。”
而我们建立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深层的动机往往有两种:
1.指向匮乏的爱
2.指向成长的爱
当爱源于匮乏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未曾实现的生活投射到孩子身上。
这时,亲子关系变成一种物化的关系。
在这样的关系里,孩子就是一个工具,一个满足我们需求的工具,这意味着你必须有用,否则你将失去我对你的爱。
如果你诚实地看看自己,你就会觉察到这一点:“天呐,我把自己孩子当成了工具,哎呀,我真的是······”
看到就是成长,不要责怪自己,笑笑自己吧:“哈哈哈!我自己也不甘心做别人的工具呀······”
这种带着顿悟的笑就是解脱,但如果你责怪自己,你会再次陷入到匮乏里。因为匮乏是个无底洞,越是自责,越会陷得更深。
匮乏是不能够被填满的,当你觉察到匮乏时,需要练习带着善意对那个不安的自己说:“嘿~嘿~我看到你了,我感受到你了,我接纳你,我爱你,谢谢你······”
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去照顾好自己的需求和脆弱,让自己朝向完整,为自身的成长负起责任。
这就是基于成长为动机的爱,是一种成熟的爱。
而当你逐渐完整,你才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孩子:
他是脆弱的,他也是坚强的;
他是无力的,他也是有力量的;
他是担心的,他也是放松的······
抱持着孩子内在的每一个真实的面貌,把爱的凝视、善意带到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成为他旅途的同伴,和他一起穿越挑战······
现在,你和孩子站在一起来面对问题,而不是成为了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