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娃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时期:
拿个抱枕当方向盘,幻想自己是在进行一场赛车比赛;
披个床单在身上,逢人便说自己是超级英雄要去打怪兽;
非得拉着你玩过家家,自己当老板,伸手就要收你100块……
小时候的孩子,幼稚又无聊,一天到晚缠着大人,没完没了的让你陪他做一些“无意义”的游戏。但你知道吗?等他稍微大一点了,你就会无比怀念这个时期的幼稚娃娃……
01.
无聊,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孩子天性好奇,哪怕是一根小树枝,他都能捏手里玩个半天。
家长在这种时候千万不要去制止他们,因为这些看似“无聊”的折腾,其实是在练习他的创造力、专注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你看到的是他在傻玩,可实际上:
编故事,是在训练他的想象力;
拼积木,是在拓展他的空间思维;
瞎涂鸦,是在练他的耐心和专注力;
……
如果你不给他这些无聊的时间,只会一味地给他排满课程和训练,那他的大脑就会习惯于这种“被安排”的模式,最后只剩下“被管得很乖、很听话”这种能力。
但你能管他一时,能管他一世吗?
等孩子长大,脱离了你的管束之后,他又该怎么办呢?
02.
孩子越大反而越“不会玩”?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
小时候的孩子,连根吸管都能玩出花样,
可一到青春期,离开手机一秒就开始喊无聊。
叫他出门走走?不去!
带他去图书馆看书?没劲!
……
父母疑惑: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啊,因为他们从小的“玩”,都被你换成了“被安排”。
填鸭式学习、标准化考试、模板化的兴趣班……
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被动安排的状态下,活得像个精致的人偶,而非一个正常的人!
所以,等他长大了,终于有了自主选择权时,自然就会报复性玩乐,选择那些短时的、不费脑的、轻松的娱乐方式,陷入刷手机、打游戏、短视频的无限循环……
这就是因果循环。小时候,你怕浪费孩子时间而掐灭他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因,最终结成了长大后他变得不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索世界的果。
因为,在他的成长经历里,那些探索、好奇,都被当成不务正业、不被认可……
03.
别剥夺他的闲暇,
让孩子自己生长
很多家长仿佛见不得孩子有一刻闲暇,一有时间就忍不住想为他安排点“有意义的事”。
但你真的清楚,你认为的有意义,在孩子看来,真的有意义吗?
你刷到邻居孩子在商场表演弹钢琴,心生羡慕,
觉得能锻炼你家内向娃的胆量,就逼迫她也去学钢琴。
但你知道吗?你家孩子其实很有绘画天赋,
你看到的是她总闷在房间,但她是在画公园里追飞盘的小狗。
做父母的,不要总想着把自己的思想和憧憬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是人,有自己的优点和喜好……
那如果孩子无聊的时候,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01
引导孩子自己思考
家长千万不要孩子一喊无聊,就马上给他们安排事情。这种时候,先别急,试试做一些简单的开放式引导,让他自己想办法,找到自己真正的乐趣。
02
提供开放性的玩具和环境
与其买一堆花里胡哨的电子玩具,不如给他一些积木、画笔、迷你乐器等这些简单的东西,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自己创造玩法。
03
亲子自然,远离电子屏
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去户外,观察一下蚂蚁搬家、草木变化……这些“无聊”体验的背后都隐藏着自然科学的密码,是真正能让孩子头脑活跃的天然养分。
04
别嫌幼稚,多和他一起玩
当孩子一本正经地对你说:“我是拯救人类的超级英雄!”时,不要拆穿他,而是和他一起去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打败怪兽。
因为,孩子的想象力需要家长的认可,正确的引导还能自然而然地激发他对知识的探索欲。
寄语:
对小孩子来说,无聊是难免的,对待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你放他自由,他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简单的东西玩出花;
你总干涉他,他的创造力就会消失,最终变成只会听安排的“机器”。
别等到孩子长大,抱着短视频和游戏玩个不停时,你再来跟他说:“别老看手机了,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那大概率他只会白你一眼然后回你一句:“啥是有意义的事?”
所以,珍惜孩子小时候的幼稚和无聊吧!
不然等他长大,你想让他无聊一下,他都懒得搭理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