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经常和学员说,我们当父母是有期限的,18岁成年后,孩子更多受同龄人和环境的影响,父母影响的作用有限。
所以能影响孩子这几年,我们要用心联结孩子,孩子才会感受到爱与理解。不用害怕孩子的症状,症状背后有需要,就是渴望父母看见。
02
董宇辉说,我曾经也是一个叛逆的少年,跟我妈说话总是吵架。
每次吵架,我都跟她顶嘴,然后她就追着我满屋子跑,我也不认错,把她气得眼泪汪汪。
没想到,我在高一升高二的那个夏天,不小心把自己腿摔断了,只能在家里休养。躺在家里无聊透顶,还得忍受腿疼。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听着厨房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知道妈妈又在忙碌着给我炖排骨。那个厨房因为是西晒的,阳光照进来热得像个火炉。
每次妈妈端着排骨汤过来,她满脸都是汗,我心里真是疼得慌。
我妈心疼我,希望我恢复得快一些,好回去上学。于是,她每天都变着法地给我炖各种好吃的。
可是我这个挑食的毛病让她犯愁,这个不吃,那个也不吃。
有一天,我真的吃不下去,就找个借口说:“为啥不吃,你看汤里飘满了茴香,还有那皮,跟树皮似的,烦死了,我不喜欢。”说完就把碗一放,妈妈没说话,委屈地哭了。
第二天,妈妈再煮汤时,她先把调料用纱布包起来,笨拙地努力让我吃得开心。那个夏天,我喝了一个夏天的妈妈牌爱心排骨汤。
我们今天看到董宇辉的成就,但是看他妈妈在青春期背后努力的一切,就知道每个孩子的背后离不开父母的接纳和耐心。
02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曾经在《朗读者》中讲述青春期儿子的故事,初二的时候,有一天儿子突然之间关上了门。
“他的门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外,从来没打开。他不允许其他人进到他的房间,不然他会离家出走。”
他不肯与父母沟通交流,随着房门一起关上的,是他的心门。
麦家没有放弃与儿子的互动交流,依然一直陪伴他,尝试走进他的内心。
做饭时,他会邀请儿子分工合作,一起完成一桌佳肴;
吃饭时,主动给儿子夹菜;
散步时,轻叩儿子的房门,希望他一起去;爬山时,帮儿子准备好登山鞋,儿子爬得吃力时,伸出手拉儿子一把。
虽然还是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但麦家知道,父子的关系正在逐渐缓解,儿子的情绪也在慢慢地降温,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他默默陪伴,独自忍受,陪儿子熬过了那三年。
所幸,最后三个月,父亲的理解和陪伴起了作用,儿子在看到同学都在进步时,突然想通奋起直追,最终如愿收到录取通知。
“心理学之父”斯坦利·霍尔说:“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犹豫不决和矛盾情绪的过渡阶段,是风雷激荡的人生时期。”
不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不对抗,联结孩子的,孩子才会有时间感知父母的爱,才会有时间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