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位家长私信给我说:
孩子就要上6年级了,但是成绩一直都不理想。在他的想法里,他学习是为父母学的,而不是自己的事情,所以他的学习状态总是很被动。我该怎么引导他,让他对学习产生主动性呢?
孩子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
我在思考怎么回复这位家长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人来——苏炳添,也许他的经历能够给到家长们一些启发。
苏炳添为什么能跑这么快?
是什么支撑着他,在32岁“高龄”还不放弃,还坚守在跑道上?
我想,这一切,离不开这两个词:信念,意义。
他把跑进10秒作为自己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年复一年地刻苦训练,只为了能提高0.01秒。
在旁人看来,用几年时间枯燥地训练,只为了跑快0.01秒,这个投入产出比是不是值得?要是实现不了怎么办?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这是苏炳添的目标,而不是你的。
或者说,这个目标里贯注了苏炳添的价值观,对他来说,这样做就是值得,全力以赴了,就不留遗憾。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有人认为稳定大于一切,有人觉得自由更重要。
有人喜欢和人打交道,有人更擅长面对数字和图表。
甲之甘怡,乙之鸡肋。没有对错,只是不同。
重要的是,你觉得这件事值得为之付出。
这个值得,就是意义。
在我看来,目标必须有意义的贯注,才是有效的目标,才能产生内在的动力。
我们不是因为树立了目标去做事,而是因为这件事对我们有意义,才去做。
02
意义和目标不一样。
之所以我们总是半途而废,是因为目标是头脑的产物,是理想思考的结果,我们知道应该这样做,这样做对我们有好处。
但仅仅头脑的知道,这个动力是不够持久,不够强大的。
而意义,可能不像目标那样明确,它有时说不清道不明,但当一个人体会到意义感,就会生出持久的动力,愿意去做这件事。
意义感,一定是和一个人的情感体验、价值体系相连的。
也就是说,做这件事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己的潜能不断被激发,你会有小得意,有心流体验,觉得自己还是不错的嘛。
整个人的状态是饱满的、充实的、笃定的。
你会喜欢这样的自己。
这些,会让一个人感受到巨大的意义感、价值感、成就感。
累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人的本性都渴望这种高级的愉悦。
03
孩子在学习上也是如此。
为什么孩子学习没有动力?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没有体验到价值感,没有感受到意义,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变得更好。
而且,因为父母非常关注学习这件事,不知不觉占据了学习的主导地位,孩子也就相应地后撤,把父母的期待作为自己的目标。
但因为没有意义的贯注,目标就只是停留在头脑中,主体性没办法支棱起来。
有的家长说,学习当然有意义了,学习好,将来就可以考好大学,找好工作,过上优渥光鲜的生活。
但,这是家长认为的意义,而不是孩子的。
作为十多岁的孩子,在他的价值体系里,是体会不到这么长远且抽象的事物的。
也许,他理智上明白学习的利害关系,但,没有切身体会,没有情感的参与,单纯的理智是很难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的。
这个目标,必须对孩子来说有意义,才管用。
04
那么,如何找到对孩子有意义的目标?
一个有效的办法是:从眼前的、具体而微的事情入手,让孩子感受到努力之后的正反馈,找到好感觉。这件事就变得有意思起来,孩子就有动力有意愿继续下去。
举个例子。
橙子去年立了个小目标,要考进年级前五。当时他的成绩是年级十几名。
要实现这个目标,政治是最大的拦路虎。
他不太擅长死记硬背,所以政治总是拉分。一提起政治,橙子就哭丧着脸:“我最讨厌政治了。”
但,不管怎么讨厌,还是得面对它。
为了补上这个短板,他就琢磨着怎么才能记住那些知识点。每背一条,他都会想一想,尽量把知识点和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记忆就深刻了。
就这样,橙子的政治成绩不断进步,这个积极反馈让他更有信心和动力。
这次期末考试,橙子的政治考了年级第一。
“原来政治也不难嘛。”橙子开始嘚瑟。
我的解读就是:他在其中感到了掌控感、自信心和成就感,让他更有信心应对学习。
还有,橙子考试总是马虎,丢了很多不该丢的分,他自己也是哀嚎连连,觉得马虎这件事简直是一件玄学,怎么也搞不定。
我就和他一起分析,一般都在哪些地方马虎,具体可以怎么应对。
这几次考试,我都会提醒他,应对审题马虎,审题时要用笔标记出重点;应对计算马虎,检查时要在草稿纸上重新验算一遍。
橙子自己也琢磨出防止马虎的办法,做选择题时,不仅选出正确答案,还要把其他答案都排除一遍,明确为什么不选。
一套操作下来,这次期末考试,因为马虎丢的分大大减少。橙子也考出了年级第四名的好成绩。
这让他开心得不得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感受到橙子对学习的投入,
整个过程虽然辛苦,但很带劲。不断收获的正向反馈让他更有信心、更有动力,暂时的挫折也让他知道了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如何补救。尤其是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时,那种巨大的喜悦更是巨大的奖赏。
所以,当孩子问: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学习?
也许他缺少的不是目标,而是意义感的贯注。
我们不要和他一起陷入缥缈而抽象的意义思考,或者给他指定一个正确的目标,而是帮助孩子回到具体而微的细节上,创造出微小的正反馈。
当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了高级的愉悦,这个通过努力收获愉悦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就蕴含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