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则短视频的文案:
【今天在中环帮一个华裔小男孩指路,
交谈中他问我,英语这么好,是local还是华裔?
我说都不是,我来自大陆。
他的10岁独自从波士顿飞来香港观看赛马,
我的10岁在黄河故道的盐碱地里拾麦穗。
命运是座环流岛,
十年后的我保送到上外又来到香港。
我们起点不同,终点不同,但是此刻维港的风同时在我们身上吹拂。】
网友评论:“整个香港看过赛马的人随处可见,但见过黄河、拾过麦穗的人,却万里挑一。”
是啊,何为见世面呢?就是不断去见到世界其中的一面。
装着麦穗的质朴去见维港的繁华,是一个人的韧性,也是一个生命所能达到的宽度。
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多带孩子见这3种世面。
1
见天地,多走走
说到见天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要飞得高、走得远才能见得多,也才算见过天地。
不可否认,去过更多的地方,从熟悉的环境去到新奇的环境,在常规的生活里去创造不同寻常的体验,能开阔孩子的眼界、提升孩子的感受力。
能带孩子到处走走,或者支持孩子到处走走,自然不错,不过更能常态化的见天地的方式,就是走出家门,在寻常里创造不寻常。
例如,
放学时,带孩子换一种交通方式,走与之前不同的路;
去远一点的店里买文具……
愿意和孩子一起观察他没有注意过的事物,都是见天地的一种方式。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孩子从小接触多样化的刺激,大脑就会产生出更多的神经连接来处理这些刺激。这就是大脑认知能力提升的原因。
对孩子来说,清新的空气、洒落的阳光、闪着波光的池塘、四季变换着的绿植和行走的陌生人,捉虫看鸟、见证花草荣枯、登高望远,都是最天然的快乐。
天地之大,见天见云接地气。
区别于室内环境的刺激,是孩子最生动的课堂。
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上一百堂美学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
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
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2
见众生,多看多想多读书
余华在创作《活着》时,一开始是想用第三人人称来写福贵的故事,但是怎么写都不顺利。
后来写不下去了,把它改成了第一人称,让福贵自己来讲自己的故事,很快就写完了。
因为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福贵肯定是很悲惨的一个人,除了苦难以外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从福贵自己的角度来看,他其实充满了一种幸福感,因为他觉得自己曾经拥有过一个最好的妻子,两个最好的孩子,虽然他们已经离他而去了,但他拥有过他们。
他老了以后,还有一头老牛陪着他,他确实认为他这一生过得很幸福。
人生的价值是属于自己感受的,它不属于别人的看法。
见众生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同理心。
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官网有这样一句话:
同理心是人类意义的核心。
它是道德行为、多种良好关系、获得爱和职业成功的基础,还是防止欺凌与其他形式的残忍行为的关键因素。
理解或感受他人正在经历的事情的能力,表达尊重、积极倾听、换位思考、慢慢做到情绪自控。
同理心是一种能力,并且是一种高级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尊重他人。
但同理心又不等同于同情。
有些人对自己的生活是甘之如饴的。
同理心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放下预设,去看一看听一听他,不盲目将自己的感受强加在别人身上。
当孩子拥有同理心,书中的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生活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拥有的交集,都是见世面的一种。
作为孩子身边最亲密的人,父母是孩子见过的最大的世面。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共情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千千万万种世面。
说到底,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的:
每个人打开世界的方式都与他人不同,父母看待孩子的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
去哪里不重要,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眼里看到的是什么;
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的肩膀有多宽厚,孩子的地基打得就有多稳固。
用心陪伴孩子,不限于某种认知的自满:
认真对待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解答孩子各种的奇思妙想;
带孩子去感受不同的气候变化,领略不同的生活;
坦然接受千奇百怪的人和事;
懂得欣赏和享受世界的每一面每一秒,体验真实世界,过丰富充实的日子,
都是在开拓孩子的见识和视野。
3
见自己,认识、接纳、改造自己
《道德经》中有云:“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没见过世面的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而真正见过世面的人,其实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发现自身局限,不断自我反省,从而突破小我,走向觉醒的。
即便是大人在忙碌琐碎看似毫无新意的生活中,也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认知拓展时刻。
举个例子,
小时候总听妈妈说这衣服是尼龙的,耐磨,本来还在奇怪怎么长大了买衣服也没见过水洗标写尼龙,我是最近才知道,锦纶就是尼龙!
虽已成人,我之于世界还是太渺小,世界上多的是我不知道的事!
那对于孩子来说,每天的新奇时刻不要太多喽!
教孩子怀着这种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坦然面对自己的“不懂”“不知道”,积极扩展认知。
见了什么,懂了什么,终究都是为了看见自己。
有一段时间孩子总念叨不想上体育课,问了原因才知道,最近在学广播体操,但是他的动作总是跟不上,每次上课都好有压力,觉得自己肢体不协调,就是做不好。
“肢体不协调”,这几个字困扰了我很多年。
小学的六一表演、初中的广播操、高中军训的军体拳、大学的健美操和太极拳、工作后的年会节目……
直到前两年跳减肥操,虽然确实不能一看就知道动作怎么做,但是一天一天练下来,我做的动作也是没问题的。
一直以来的“肢体不协调”只是一种借口和托辞,有了这道免死金牌,我就可以不认真学,反正学也学不好,掩盖之下的真实原因就是缺少大量的刻意练习。
基于此,当孩子也出现同样的问题时,我一点都不慌乱,从网上找到训练视频,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只练习了第一小节。
到现在,学校的广播操已经学完了,孩子再也没提过跟不上,反倒说自己经常在前面领着同学们做。
杨绛先生曾写过:“人生一世,需有三个自觉,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
一点点教会孩子,突破自己的原有认知,打破固有的思维,改变自己的习性,说起来都是很大的词汇,其实在生活里是很小的细节。
于真实生活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就是孩子和我们成长的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