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孩子只爱读图怎么办?孩子阅读要摘抄吗?孩子读了很多书为什么语文还是考不好?这些问题是不是正在困扰着你?4月5日晚上,文质教育研究院一月一期的家长学校年度课程开课,张文质老师以“培养孩子阅读力的‘六步法’”为主题,跟家长朋友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享,大家听后纷纷感慨张老师的课不仅为大家拨开了迷雾,而且非常实用,马上就可以落地。
作为一个从教三十多年的语文老师,我对学生的阅读也非常关注,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但是张老师的很多观点还是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听完了课我只有一个强烈的想法:我要让我的家长们都知道这培养孩子阅读力的“六步法”!
张老师的“六步法”可以归纳为:抓住起始处与关键期、找准不同年龄策略、满足孩子阅读需求、构建家庭共读环境、用“目的论”促使升阶、开启自动驾驶模式。
起始处•关键期
张老师在他的家庭教育著作和家庭教育讲座中,多次提到孩子教育的起始处,他认为,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抓住起始处,将会使教育事半功倍。
那么,孩子阅读的起始处在哪里呢?张老师谈到,孩子的阅读实际上从母亲的孕期就开始了,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孩子听母亲的声音,听父亲的声音,感受母亲的情绪,都可以算得上阅读。如果从孩子出生以后算起,那么0-3岁这个时期,无疑是阅读的起始处,这个时候孩子对色彩、声音,对可以抓握的玩具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父母应该抓住这个时期,为孩子提供布书、模型书、有声书、洞洞书等不同类别的书籍,让孩子随时能够通过手的触摸、撕扯、把玩,通过眼睛的看、耳朵的听、牙齿的咬等等感官的刺激建立起书的概念,建立起跟书的联系,产生对书的特殊情感。父母还可以带着孩子读书,给他们讲睡前故事,以自己为示范带动孩子读书,在起始处为孩子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的孩子从3个月开始,我便开始给他读书,那时候还没有布书、模型书等,我就带着他读有着丰富色彩与图片的婴儿画报、绘本,虽然他听不懂,也不会说,但是每次阅读他都非常专注,不仅看得很认真,还不时用手指指指点点,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给予回应。因为抓住了这个起始处,孩子对阅读兴趣盎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阅读面广,而且有自己的思考,语文学习也很轻松。
当然,在孩子的阅读中,即使抓住了起始处,也还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引导策略。张老师谈到,孩子3-5岁是童话阅读期,这个时段孩子通过阅读童话感知自然的美,人性的善,感知整个世界的美好,为他的心灵成长提供丰富的滋养。这个时期还是孩子建立逻辑结构、实现认知突破的时期,父母要有意识地带着孩子阅读,并且在阅读中跟孩子交流、互动,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孩子的想象、思考,鼓励孩子把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说出来,以促进孩子的理解、表达,对阅读产生更加深厚的情感。6-8岁是孩子阅读的里程碑,这个时候孩子进入小学,识字量大量增加,他们会对阅读有更多的期待,期待能够读到更多有意思的书籍,他们的阅读从课本延伸到课外,开始慢慢有了自己喜爱的类型,这个时候父母不妨放手让孩子去大量阅读,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丰富他们的积累。
8-12岁是一个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不满足于粗浅的阅读,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考,会对阅读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惑,并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外力的帮助获得快速的成长。这是孩子认知跃升的关键阶段,他们跟小伙伴一起交流、探讨阅读的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自己的问题或困惑,与父母对话,提升自己对书中人与事的认识,通过这样的互动,迅速提升阅读品质,将阅读引向深入。这个时候父母如果不能够为他的阅读提供高阶的引导,不能与他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孩子们往往很可能会失去跟父母交流的兴趣,从此不再与父母交流阅读的心得。所以这个时期,不仅是孩子认知发生剧变的关键期,也是父母对孩子提供帮助的关键期,可是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到了这个时期,识字量已经完全可以自行阅读,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不需要父母陪同,也不需要父母指导了,殊不知恰恰是因为父母的完全放手,孩子的认知得不到提升,阅读的能力只能停滞在原来的状态,这也是很多孩子读了很多书但是语文成绩却原地踏步的重要原因。
跨过了8-12岁这个关键期,孩子的阅读会进入一个更有质量的批判性阅读期,这个时候孩子的阅读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思辨性,他们会质疑,会挑战,会争论,会辩驳,在这样的互动中,他们不断审视自己的阅读,在审视中提升自己的认知,增长自己的智慧,也慢慢地让自己的思维更开阔。这个时候,可能很多父母都无法跟孩子产生更多的连接和互动,很难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思考角度,所以父母一方面不要因为孩子读的书难懂、复杂,看起来与学业无关而担心,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提升自己的阅读品味,拓宽自己的阅读广度,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与孩子的阅读同步,获得与孩子对话、分享的资格。
张老师说,没有不爱阅读的孩子,只有不爱阅读的父母,作为父母,不仅要抓住孩子阅读的起始处和关键期,帮助孩子不断实现阅读能力的升阶,还要顺应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主动提升自己,不断丰富自己,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在阅读中顺势而上。
对话·输出·成长
亲子共读怎么读?是大人读给孩子听还是孩子自己读?是跟孩子一起读还是与孩子共处一个时间空间各自阅读?阅读以后要不要交流?
对于这些问题,张文质老师认为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给予不同的引导。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由父母读给孩子听,领着孩子一起读;孩子再大一点,父母就可以陪伴孩子阅读,在阅读中交流、互动,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提出思考的问题,促进孩子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再大一些,就可以由父母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分析,引导孩子复述书的内容,听孩子说自己的见解,帮助孩子形成认知,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通过这样的领读、伴读、听读,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刺激孩子,鼓励孩子,推动孩子,实现兴趣的培养、难度的升阶、视野的扩张和思维的深入,帮助孩子慢慢地进入阅读的“自动驾驶”模式。
不管孩子处于哪个阶段,张老师都特别强调在阅读过程中的对话与输出。比起单纯的读书,对话和输出才是亲子共读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记得孩子还小的时候,我带着他读书,虽然是以我读为主,但是他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他会认真地观察图片,仔细地关注文字,甚至读过几遍以后我读错了一个字或者读漏了一个字他都能听出来。后来,我们一起读书,遇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他会主动提问,我也会时不时停下来提出自己的问题,由孩子解答,或者母子俩一起解答。有的时候,我还会拿出无字的图画让他编故事,他也能一本正经、绘声绘色地编故事,编出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再大一点的时候,我会让他读书给我听,把读过的故事讲给我听,让他谈谈对书中的人和事的看法,或者我们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发表各自的看法,有的时候,还会联系身边的人和事,联系当时的热点事件进行讨论。因为这样的互动与对话,孩子丰富了语言积累,养成了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也增强了,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有的父母把亲子共读看成一项任务,认为自己只要给孩子读了书,或者听孩子读了书,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其实亲子共读更重要的是创设一种亲子共读的氛围,与孩子拥有共同的阅读记忆,建立更加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给孩子做示范,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树立孩子阅读的信心;是父母引导孩子阅读,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帮助孩子建立更加广阔的背景知识;是父母与孩子对话,通过孩子的语言输出,锻炼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连贯性和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从而达到认知的跃升和生命的成长。
当然,随着孩子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广泛,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他的对话也越来越有针对性,越来越有深度,他不再满足于跟父母对话,跟同学对话,跟老师对话,他会逐渐地进入跟作者对话,跟学者对话,跟更高层次的人对话的阶段,最终在阅读中照见自己,跟自我对话。这样,他的阅读就有了更为明确的目的性,不仅仅是为应试,更为广阔的未来,为生命的成长。
内化•转化•生成
在孩子的语文学习中,老师常常布置阅读摘抄的作业,一些家长认为,这样的摘抄作业是浪费孩子的时间,有这些时间还不如让孩子多读一会儿书,因为孩子摘抄以后几乎都不会再去翻开这些笔记了。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也常常给孩子布置这样的摘抄作业。事实上,我自己读书以后也总是会把有趣的观点和有价值的句段摘抄下来,一来以后可以常常翻看,二来我非常享受摘抄的过程。阅读的时候,我喜欢把精妙的句段先划上线,有的时候还在旁边写写当时的感受,等到读完整篇文章或者整本书,我再把这些划上线的精妙句段摘抄到笔记本上,这个摘抄的过程既是对前面所读内容的重新回味,又是一个将阅读内化的过程,我会一边摘抄一边思考,一边默读一边回味,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拊掌大笑,惊叹于作者的智慧。所以我特别享受这种阅读以后在笔尖流泻这些妙语的感觉,在那一刻,我似乎与作者融为一体,他的语言,他的故事,他的智慧,转化成了我的,刻于了我的心上。
张老师也非常认可我们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他说他也一直保留着摘抄的习惯,经常把阅读中有价值的观点和有趣的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常常翻阅。
如果没有摘抄,也没有跟父母、同伴和老师的对话交流,孩子的阅读就可能浮于表面,有的孩子只注重故事的情节,有的孩子可能会一目十行,即使是阅读非常认真的孩子,也可能读完以后只留下片鳞半爪,或者只记得大致的内容,须得慢慢阅读、反复阅读才能在心里有所内化、转化。而摘抄因其书写的速度慢,会带动眼睛、大脑和心灵对阅读内容的重新感知,重新认识,重新思考,从而获得对语言的体悟,对情感的觉察,对智慧的洞悉,就像张老师提到的我们很容易忘记了昨天看过的视频,却不会忘记昨天读过的书,看过的视频因其瞬时性而容易被遗忘,读过的书却会因为它的潜移默化而融入我们的骨血。如果能够把读过的书用心地摘抄下来,这些抄下来的文字也将内化为我们的理解,转化为我们的思考,生成我们的智慧,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张文质老师说:“只有在行为过程中才能产生感情”,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升阶,也一样只能在阅读的行为中产生,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抓住起始处,抓住关键期,在不同的时期施以不同的引导,积极地跟孩子互动、对话,帮助孩子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与思考,生成自己的智慧,孩子的阅读能力定会不断跃升,孩子的人生也定会有一个更为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