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对自己的孩子发脾气?
有没有跟他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告诉你多少遍了,怎么还不会?”“你怎么这么笨?”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说过,目的是为了纠错,帮助孩子成长,只是事与愿违。
纠错教育,带不来好的效果
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1.讲道理
父母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孩子不听话,或者孩子没有满足预期的行为,有的父母就会一直讲道理,直到听到孩子承认自己错了,说知道了,才肯罢休。
但他们说知道了,并不意味着他真的认为你说的是对的,而是不想再忍受你的唠叨,他在压抑自己的情绪。
当压力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2.发脾气
有的家长和孩子相处,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就会吼孩子,冲孩子发脾气,甚至贬低讽刺挖苦和指责孩子。
当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采取了错误的关爱方式。
心理学上有一个“麦拉宾法则”,也叫做“7/38/55定律”。
意思是我们在和一个人交流时,对方感知到的信息:7%来自说的内容,38%来自语音、语调,55%来自肢体语言。
简而言之,当我们用吼叫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时,他真正能听到的只有7%,而剩下的93%,他是在看你歇斯底里的表情和不耐烦的态度。他没有在受你的教育,他只是在感受愤怒与恐惧。
心理学家汉斯·塞利说过:“我们对他人的肯定有多渴望,对责备就有多恐惧。”
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恐惧之下,慢慢地,就会让他失去信心,变得怯懦,害怕承担责任等等。
3.刻意感动
也有一些父母,他们总是在告诉孩子:
“我都是为了你好”“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我为了你牺牲了很多”。
这其实是一种操纵,对父母来说是关心孩子,但在孩子看来,这其实就是就是一种管制。父母在用语言的力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很多想法都是错的,必须按照父母说的做,否则就对不起他们。
其实在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纠错教育。
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但不分场合,不分时刻,不停地纠正孩子。你看似是在提醒,而在孩子眼中看来,就是强调他们的无能。
《中毒的父母》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比如,你责怪小孩:“你怎么这么笨”。
那么这句话,就会变成他的潜意识,他也会认为自己笨,认为自己不行。这样的潜意识,将影响他的一生。
所以一直纠错,并不能塑造孩子的行为,反而会让错误的行为不断被强化。
因此,父母在说话时,一定要谨慎,要克制在各种小事上进行纠正的欲望。因为父母说的话,如同自带的“诅咒”。
用正向激励代替负向反馈
父母要克制在小事上纠错的欲望,但也不意味着,看见孩子不对的行为时,对其置之不理,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1.优势累积教育法
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奖励比惩罚更有效–得到奖励的动物比受到惩罚的动物学习更快,学习效果也更加显著。
所以,与其通过负反馈的方式来“改造”孩子,还不如用正向激励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提出过一个优势累积教育法,可以作为参考。
这个方法强调的是,要改变过去父母以纠错方式让孩子成长的逻辑,少关注问题,多关注目标,努力让孩子体验成就感,积累成功经验,找到自我激励机制,最后自我实现预言。
举个例子,你可以给孩子设立正面的标签,当孩子完成某一个具体的目标时,就送一朵小红花,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体验成就感。
当他发现做这件事,能被鼓励,被认可,被肯定,他就会有信心。
在你的鼓励之下,他就会变得自信,也会对自己提出要求,希望自己变得更好。而且,他有信心,他相信自己能做成一件事,那么他就能适应困难,就一定能做成一件事,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实现预言。
2.激发内在动机
你要求孩子去做一件事,他的执行力会大打折扣。如果你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那么他就会有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内在动机》一书里,提到激发内在动机有3种心理需求:自主性、胜任力和联结感。
对于家长而言,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自主性
比如你强迫孩子学习是没有用的,他学不进去,最多是坐在那里走神。
所以你不能只让孩子听话,让孩子做你觉得正确、应该做的事,而是要在乎孩子想要什么,想做什么。
你要做的不是激励你的孩子,而是想办法创造条件,让你的孩子自己能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他就会主动去钻研,他主动去做一件事,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
2.胜任力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无数个瓶颈期、停滞期甚至下降期,这都是很正常的。
面对挑战时,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这时往往会有强烈的欲望想去挑战。但是,如果他觉得自己能力达不到,无法胜任,就不敢去做。
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不要发脾气和责骂,更不能责怪孩子。你要帮助他开天眼,和他一起去面对困难,你要教会他如何学会分析问题,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他有了战胜问题的能力,也就能挑战更高的目标。
3.联结感
什么是“联结感”?指在自主与胜任的同时,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系。
通俗一点说,就是做这个事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因为,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际关系来获得存在感、建立身份认同、定义自己的,所以在人际上要有联结,独立互赖,彼此给予鼓励和支持。
所以当孩子考了98分,不是指责他为什么丢了2分,没有考到100分。而是要鼓励他考到了98分,及时表扬孩子。
孩子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就会有成就感,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最后总结一下,父母顶级的自律,就是克制住不断纠正孩子的欲望。不要用负反馈的方式去纠错,而是要用正反馈的方式去引导。具体也有2个方法:优势累积教育法和激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