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小学二年级的余小坨,做了一张数学试卷,其中一道题相对比较难,我和罗老师轮番给他讲解,列举了好几个类似的题型,他也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
其间,他一度大脑宕机,答非所问,连一些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或是不敢确定回答),让我和罗老师的“辅导孩子情绪失控综合症”几度面临发作的边缘。
我们的情绪,自然是影响到了他,加上最近一次数学考试他考得不太好,数学只考了80多分,现在不会做这道数学题,让他感到很受挫。
在罗老师几近失控的大声问他“20块钱买5瓶牛奶!1瓶多少钱?连这个你都不会算了吗?!”的时候,他愣了一下,有些委屈又有些战战兢兢地回答“4……4块!”眼眶里有泪花在打转。
看他状态不佳,我们的情绪也逐渐失控,这题也讲不下去了,趁我们还保持理智,就让他休息算了。
等到晚上睡觉前,我带他在浴室洗澡,我正给他洗头,他突然跟我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想看《寻宝记》了。”
《寻宝记》是一个系列的漫画书,他非常喜欢看,我给他买过很多本。
我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
他说:“老是看漫画书,我的成绩都变得越来越差了,我要多做点题才行。”
“啊?”这下搞得我有点意外。
这种话,按理说不应该是家长对孩子说的吗?
比如小时候我奶奶就对我的漫画书恨之入骨,她认为漫画书的字太小伤害了我的眼睛,还认为漫画书玩物丧志分散了我的学习心。曾经有一次,奶奶生气的时候,亲手撕掉了我好几本漫画书。
关键是,客观的说,余小坨每天除了上课吃饭休息等时间之外,加上因为近视我们限制他疲劳用眼,他每天能看课外书的时间,真心不多。
另外,我一直就觉得,把成绩好坏,怪罪到自己喜欢的事物身上,是一件很扯淡的事情。
还有就是,他现在才二年级,成绩好不好,说实话,我不太在意。他要不是个学习的料,连小学都搞不定,那往后硬要走读书这条死路,我们就算再使劲,那也没什么大用。
我有点哭笑不得,于是对他说:“首先,你也没有成绩不好,你只是这次考试考得不好。还有,这道题比较难,所以你不会而已。其次,你看《寻宝记》跟你数学成绩不好,有个毛线关系,你别瞎TM扯在一起!”
我忍不住说了句粗话。
“可是……”他还想说什么。
“你要真是学不好,你就算不看《寻宝记》,你的成绩还是不会好。”我接着说,“还有,你的问题,是有些时候太粗心,并不是不会做。像今天这张卷子,就算那道难的题目你不会做,其他的简单的应用题你做对了,你也完全可以上90分啊。”
我平时对他的要求是,考试只要不要低于90分就行。
“嗯。”他好像还是很难说服自己,又说:“……我觉得我不适合学数学。我的数学老是学不好。”
我一直觉得,不论是在学习这件事上,还是生活中其他的事情上,信念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如果觉得自己有信心能做好,那么你就可以做得大差不差。但是如果一开始就觉得自己不行,没有信心,那结果多半也不会好。
因此,比起他做不出那道数学题,听他说自己学不好数学这件事,让我觉得问题更大一些。
这才二年级,就开始畏惧学数学,而数学又是一个主科,那以后这书真的可以别念了。
得让他打消这个自己学不好数学的念头才行。
于是,我一边给他洗澡,一边问他:“你为什么觉得自己不适合学数学?”
“因为每次考试我都考不好。”他有些懊恼的说。
“没有啊,我觉得你考试还不错啊,一般你都能考90分以上呀。不就是上次考了一次80多分吗。而且有好几个题,还是你粗心大意做错的,又不是你不会做,下次你认真一点做不就好了?”
“但是我们班有好几个比我考得好的,还有人考了满分。”他的语气中有些失望。
“你不用跟别人比,我们也从来不拿你跟其他人比。”我说,“爸爸对你的要求是只要你能考90分以上就行,就算偶尔考不到90分,也没关系。”
我又问他:“你们班有多少人?”
他想了想,说:“47个人吧。”
“那你上次考试的成绩是47名吗?还是46名?”我问。
这下把他逗笑了,说:“哈哈,那怎么可能,我好像也是前十几名吧。”
“所以说,你的成绩也不算太差,属于一个中上水平。”我说,“那你为什么说自己学不好数学呢?”
“……”他停顿了一下,低着头说,“是我自己想考得更好一些,我也想尽量考满分。”
好家伙,对自己要求还这么高啊。
“那你努力一点不就行了。”我认真的看着他,“你们小学阶段的课程,只要你在学校好好的听课,回家好好写作业,就好了。”
“可是,我在学校,已经很认真听讲了,老师每次提问,我都会争着举手回答。”他有些委屈,“就是每次考试,我都考得不太好。”
看他这么委屈,我倒是有点心疼了,我说:“那你做得很好啊,上课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至于考试,你只需要再认真一点,多检查一下,不就好了。”我尽量把语气放得轻松一些,又对他说:“你肯定是能学好数学的,你得对自己有信心一点,下次考试别太粗心就行了,知道吗?”
“嗯!”听完我的话,他终于稍微放松了点。
洗完澡后,他去了自己房间,不一会儿,拿着一张折好的纸条,有些不好意思的给我看,纸条封面,写着“10年后打开 写给未来的自己”。
我打开,里面第一层写着“90分以上 加油!”,打开最里面,里面画了一些简单的图案,写着一些他想要多做题之类希望以后成绩更好的想法。
我摸摸他的头,对他说,只要好好听课多做点题,90分以上不难的。如果真的努力了,就算考不上90分,也没关系。
终于,睡觉前,我在床上给他讲睡前故事的时候,他也总算露出一点笑脸,然后安心入睡了。
(余小坨写的纸条打开的第一层)
或许,我们表面上偏向于快乐教育,不想让孩子过早的参与卷成绩比名次这些行为,但实际上,我们又给他定了一定的要求,加上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表现出来的焦躁和不耐烦,对孩子的内心,其实都是有影响的。
作为普通人,我们成年人,生活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本身就谈不上有多快乐,却又努力撑开双手,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港湾,想让他尽可能的快乐一些——这个行为,本来其实就有点分裂。
人是环境造就的,我们光是在嘴巴上怎么讲没有用,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中,潜移默化地传递出来的情绪,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我不想让孩子去跟其他同学比较,但他仍旧会拿自己跟其他人比较。就像我自己也不愿跟其他任何人比较,却也很难完全戒掉内心中的妒忌心和攀比心。
不过,这或许未必是坏事,比较心从另外的角度说,不正是上进心吗?
因为想要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愿望,于是做出相应的努力,再改变自己。
相反,我就觉得自己现在有点佛系了,说自己佛系这并不是在自夸,而是在生活中,我对大多数事情,都是保持怀疑的态度的,找不到任何具体的目标,可以让我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去达成目标。
人生过半,我可算是有了一点微不足道的经历,根据我勤奋不够认知不足的归纳,我得出来的结论就是:人生中的很多事情,真的没有必要太过执著。
但这个结论,对于孩子来说,自然是不太好的。在他这个正在学习用黑白二元论观察世界的阶段,过多的灰度的思想,只会让他产生混乱。
且,孩子看世界的方式,向来简单直接,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全凭感观和直觉,有时候比成人自作聪明的弯弯绕绕曲曲折折,反而更靠谱。
所以,他想努力学习,那就鼓励他努力学习。他要上进,就铺路帮助他上进。他要拼搏,就尽力托举让他去拼搏。
又或者,倘若以后他果真没有学习的天赋,那也没有必要强求,自然也可以另寻他路。
孩子和父母,虽说血浓于水命运相关,但往长远看,也无非是相聚一场,最终各走各路罢了。
比如,我自己一直想走的,是一条消极避世的路。而他,在未来,或许会走一条由自己选择的,跟我有些不一样的路。
曾经我的童年,长辈的教育方式,就是一切严格要求,殷切望子成龙,事事都希望孩子能做到尽善尽美,达不到要求就雷霆交加或是完全否定……总之,至少在我自己身上,我身体力行的证明了这样教育的无用性。
或许也有一些受用的地方,但是我并不喜欢,也不感激。过早的鸡娃,鸡掉的可能是他对于人生和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憧憬,对人世满怀防备心,变得消极和逃离,觉得快乐总是要付出代价,而幸福只是痛苦之后的交易。
无用的甚至是带来痛苦让亲情疏远的教育方式,我已经经历过,自然是不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再经历一遍。
于是,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与其说我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还不如说,我是在极力避免我的孩子,经历我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不好的教育方式,再踩一次自己曾经踩过的坑,受一次我曾经受过的苦。
比如,作为一个自我标榜为自由主义的人,偶尔,我也好想像一些不负责任的父母那样,抛开家庭抛妻弃子,去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一想到自己眼前的孩子,一想到内心中和曾经我一起长大的那个孩子,就会断了这种荒唐的想法,更加愿意接受这世间一切的庸常。
对于我而言,陪伴和守护自己的孩子,从某种角度来说,或许,更像是在弥补自己小时候的无限的缺憾,填充童年时期内心缺失的某一块巨大的空白。
威严式、打压式、否定式的教育方式……统统都是行不通的,在我看来,亲近式、鼓励式、肯定式的教育方式,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虽然我也不知道在未来有没有什么用,但至少在现在,肯定会让孩子稍微轻松一些。
对于教育,我一直告诫自己的就是:
我自己本就不优秀,又何必要求孩子优秀。
是的,教育——或者说陪伴孩子成长,本就是一个有些复杂的问题。我不是专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是一步。
当下已是AI时代,我更是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啥可以教孩子的,往后的世界也更加不可想象,对于世界的各种问题,未来的他一定会慢慢找到答案,今天解不出来的小学数学题,他以后一定可以轻易解答。
另外,人活在世界上,就生活本身而言,其实真没有那么多复杂的问题,而是我们人类自己太过热爱和擅长制造各种问题,把自己锁在解题的困境里。
比起解答问题,在不断流逝的生命中,能感受到周围生命的存在,孩子也好、亲人也好、朋友也好、邻居也好、又或是路过遇见的某个人也好……
每一天,我们见到他们鲜活的脸,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共同“虚度”着这短暂如浮尘的生命。
如何跟这些在我们周围存在着的人,短短擦肩而过的人生交集中,收获一分内心的安宁,这或许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对于跟孩子相处而言,比起成为他的家长,我更想成为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