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更是终身相伴的精神伙伴。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却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妈妈抱怨:
“买了很多书,孩子在家翻都不翻。””孩子刷短视频上瘾,要是看书也能这么上瘾就好了。”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不仅是阅读习惯的缺失,更是深度思考能力面临的危机。
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呢?父母在阅读中要做些什么呢?
在世界读书日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为您整理了八条实用方法,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一名终身读者,让好书成为他们一生的良师益友。
01
从给孩子朗读开始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算晚,但越早开始越好。
儿童的阅读之旅,始于耳朵——而非眼睛。
如果您的孩子还很小,那么从一岁左右开始,已经可以从简单的童谣、儿歌开始,别怕孩子听不懂,你的声音加上绘本里的韵律,都会浸润孩子。
当父母为孩子朗读时,奇迹正在发生——
为孩子读书的过程中,孩子一方面用耳朵学习新词语,语言得到增速发育;另一方面,父母的嗓音中饱含着感情,给予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值得注意的是,为孩子朗读最好是亲力亲为,过度依赖电子产品或阅读软件,很难有好的效果。
因为父母的朗读,是一种爱的表达和传递。读到有趣之处时的会心一笑、那些随着情节起伏而变化的语调表情、和孩子互动时的温情,都通过父母的声音,传达给了孩子。
02
为孩子打造一个“阅读角”
曾有研究显示,家里的图书越多,家庭成员的学历越高;家庭拥有图书的数量越多,学生从初中、高中或大学毕业的可能性就越高。
培养阅读习惯,环境真的很重要。
有一定书籍储备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孩子。
根据家庭条件,布置一个小小的阅读空间,比如孩子卧室的角落、飘窗旁的软垫、专门的小书房……让孩子可以带着一本好书窝在那里阅读。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阅读便会成为如呼吸般自然的生活方式。
那么,家里应该备上多少书呢?
《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给出了答案:
“少量的几本书通常就已经足够了。不是200本,也不是50本,而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那十几本,可以在冬日的夜晚或是雨天读给孩子听,满足他们的想象力。”
大人和孩子只需每隔一段时间更换架子上陈列的书籍,当书籍成为家居陈设的主角之一,孩子自然会与书本建立起亲密关系。
04
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或书展
除了在家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平时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或者书店。
来到这样的地方,孩子就像突然有了一片汪洋书海。
这些地方能调动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因为在图书馆或者书店,孩子发现好书的概率会大大提升,比起家里的有限藏书,在这里,孩子可以尽情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书籍。
同时,它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看着周围专注阅读的人群,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这种静谧而美好的阅读氛围,在这种飘着书香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受到熏陶。
所以,尽情地向你的孩子展示图书馆有多有趣吧,绝对能拉近孩子和书之间的距离。
04
睡前是很好的亲子阅读时间
阅读不需要每天固定时间和地点,但是睡前阅读可以成为一个固定习惯,甚至是仪式。
比如睡觉前1小时就是绝佳的读书时间,考虑到孩子的耐心和专注程度,早期可以从15—30分钟开始。
通过亲子共读,你们可以增进亲子沟通,在孩子心里,这也是非常美好、值得怀念的时光。
绘本《和爸爸一起读书》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好的场景:
小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我和爸爸都会读一本书。一个晚上接着一个晚上,我们读海盗和国王,读巫师和魔戒,还有柳林风声。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就像一次又一次探险。不过,任何奇妙的探险,都比不上和爸爸一起读书。
我渐渐长大,文字和故事越来越吸引我。爸爸说:每天晚上睡觉前,一定要读一本书。
我一生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和爸爸一起读书。
睡前阅读不仅帮助女主人公爱上读书,更成为他们父女之间弥足珍贵的回忆。
亲子阅读是增进亲子感情最好的桥梁之一,其中,父亲也需要更多地参与孩子的阅读和学习。
每天不管再忙,也要给孩子留出十几分钟时间,陪他读书,小的孩子你给他读,大的孩子,你们一起阅读,分享观点、讨论,这对养成孩子的阅读习惯以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05
读什么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孩子肯读
曾经有位妈妈抱怨孩子爱看闲书,比如《哈利波特》《福尔摩斯探案系列》《超新星纪元》…….她觉得这些书对孩子一点帮助都没有,一看到孩子读就着急。
其实我想说的是,在孩子的早期阅读中,如果他很喜欢读某本书,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不要带着偏见去制止,甚至指责他。
读书应该是一件快乐且自由的事。当孩子拿起一本书去读,能完整地读完它,已经是专注力和耐心的体现,大人就别给孩子的阅读添堵,重在引导。
我理解家长想要孩子读更多的好书,但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来,早期应当先呵护孩子在阅读中获得的乐趣,让孩子坚持下去,之后再慢慢地向孩子传递你的阅读理念。
如果破坏了这种乐趣,阅读习惯自然很难形成。
深耕亲子阅读教育的英国爸爸亚历克斯·约翰逊也曾说:
“当孩子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之后,他们就变成了读者。然后是下一本,又一本,再一本。这些书可能与他们之前看过的书风格类似,也可能大相径庭。
一旦孩子们觉得书能让他们开心,那他们的“书虫生涯”也就开始了。”
漫长的阅读之路,都始于某个令人着迷的故事。
当我们为孩子打开阅读的快乐之门,他们自会沿着这条小径,走向更广阔的文学天地。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这份最初的热爱,静待花开。
06
阅读不能急功近利
阅读的好处有很多,比如可以识字、可以提高孩子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学习到很多道理。
所以很多家长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当成一件十分功利的事情,只关注孩子能学多少东西。
选择书的时候主要看对学习有没有帮助;
在孩子看书时,提出很多记忆与背诵要求,用考试的方式检验阅读成果;
给孩子选书,选的都是名家大作,认为只有经典才值得花时间阅读……
当我们用功利的天平去称量每一本书的价值时,阅读就失去了它最珍贵的愉悦感,甚至变成孩子的负担。
《朗读手册》中有一段话:
“我们必须保证孩子的早期阅读经历一点都不痛苦,只有这样,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们才会愉快地回到阅读之中。
但如果这段经历反反复复充满痛苦,那么我们最终培养出的只能是学校阅读者,而不是终身阅读者。”
逼孩子去读、去学,很有可能让孩子越来越厌恶阅读。
你对阅读发自内心的认同,才是打开孩子阅读大门的隐形钥匙。
07
不把阅读当作条件
有家长在惩罚孩子,会用读书的方式。
当读书和惩罚之间有了紧密的联系,时间久了,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出现被处罚的感觉,这明显违背了父母的初衷,打击了孩子读书的积极性。
同样的,也不要用奖励的方式哄着孩子阅读。
比如读完一本给你吃好吃的、读完给你玩半小时手机,诸如此类的话都不适合对孩子讲。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像牵着马儿到河边喝水,你无法强迫,只能顺势引导。
让孩子知道,阅读是生活中的好事,应是自愿、自觉去做的事情。
08
让孩子看到你在读书
说了这么多方法,你会发现,在养成孩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父母是需要花时间和心思的,不管是早期的阅读启蒙、亲子共读,还是带孩子买书、看书…..
其中,最难但是效果最好的方法是父母也要多读书。
如果一个家庭中,爸爸妈妈都热爱阅读,小孩也会耳濡目染,把读书当成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
读书的习惯,是可以“遗传”的。当你重视看书这件事,孩子也会重视,当你每天看书,那么孩子也认为读书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相反,如果父母每天津津有味看电视、玩手机、打麻将,对书一点都没兴趣,孩子也很有可能有样学样,他也很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所以,想要孩子爱上书,爸爸妈妈也要在平日里捧起书来读,哪怕做不到这一点,至少不要轻易地把手机扔给孩子。
一个孩子如果能从小被引到读书的路上,实在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