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田忌赛马》的启示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在三班又上了一遍《田忌赛马》。

我采用的还是干老师的教学设计。这些年,一直在走干老师深度语文的路子,但总感觉欠缺很多。因为它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解释学、文字学、语言学、考据学、文章学、写作学,甚至历史、地理、文化等等方面,都有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有广博而深刻的阅读,并且能把读到的东西融会贯通。我反思自己,读书不算多,也不算少,但是专业性不够。总体上看,广博不够广,深刻不够深,属于半瓶水。

不过,反过来想,这样的要求也在逼着我去读更多的书,更深入地去进行教学实践,也是一件好事。

现在,如果要我自己独立做出像干老师那样深刻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我还差得远。但是最近感到,如果按照干老师的教学设计去实践,感觉倒还不错,好像能够把握一些深度语文的理念。现在我在教育教学上的目标,就是达到干老师的深度和高度。用流行的话说,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这篇文章,我在五班先上了一遍,感到有些地方没有上透彻,孩子的思辨力不够,对于核心的问题,孩子的思辨没有充分展开。于是又做了一点小调整,回去重读干老师的教学实录,对课件增加了相关的写作内容。

文章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如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重射:下重的赌注。)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弟,但,只需)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和课文进行对比,课文的内容有所变化,主要变动的地方在于原文中田忌和齐威王和诸公子下了重注这一情节,在课文中删去了。原因可能是觉得孩子们听到赌博这件事不太好。

但是,在故事中,这一点很重要。

从原文看,田忌和齐诸公子在赛马的时候,一直有赌注,而且互有输赢。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孙膑观察之后,发现了有必胜的方法,这方法就是——作弊。

众人的马从速度上来说,可以分为上等马,中等马和下等马三个等级。上等马和上等马之间的速度差不多,那么谁输谁赢就看当时马匹的比赛状态和御者的水平。中等马和下等马也是这种情况,但是各等马之间的差别就比较大了。

所以,孙膑的计策是“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那么三局两胜之下,赢得千金,不亦乐乎?

我们的课堂也就从这里开始。

第一个问题:当时的赛马,是哪种形式呢?是现代赛马会上的赛马?还是其他形式?

我出示图片,很多孩子都认为是现代的赛马形式,就是一个骑手,骑着一匹马,和别人进行比赛。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当时的赛马不会是这种形式,为什么?一个孩子说,因为当时距离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还有很长时间。中原地区流行的还是四匹马拉一辆战车的形式,称为“一乘”。

这个孩子的历史知识丰富,一下子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比赛的主持人,那么在要求选手出场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喊?

这个问题好像把孩子们难住了。几个孩子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我怀疑是我表达不清楚。于是,我暂时把这个问题悬置。

在阅读了原文之后,我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印象给文中的三个人物打分。这是第三个问题:你认为在这个故事中,三个人各应该得多少分?

这个环节孩子们普遍很感兴趣,而且有自己的理由,说明他们确实进行了思考。孩子之间的打分也各不相同,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大家对人的评价会不一样呢?

回到历史情境中,出示三个人在历史中的功绩,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这三个人好像都是很了不起的人,再回来给他们打分,好像都应该是满分。

讲到这里,掉头回来问,如果你是主持人,你会怎么喊,才能体现出比赛的规则?第一局开始的时候,你会怎么喊?请参赛选手派出自己的上驷参赛。是不是这样?是不是这样才公平?

说到这里,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孙膑违反了游戏规则。于是,核心问题来了:田忌第一次参加比赛的,不是规定的上等马,这样可以吗?

你赞同孙膑的做法吗?原因是什么?

我让孩子们举手表决,大部分孩子不赞同,也有部分孩子赞同。赞同的理由是什么呢?我们同学平时玩游戏,大部分时候都知道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会被同伴嫌弃,但是,如果游戏获胜者会有巨大的奖励呢?

这次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是下了千金的重注,可以想象,这次的赌注比原来的赌注都要大。田忌用违反比赛规则的方式,赢得了比赛,“卒得王千金”,为了千金的赌注,违反一次规则,也不算过分吧?

孩子们争论不休,于是,我继续出示补充资料。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赞成的一方,依据是《孙子兵法》中的句子: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孩子们读得还不错,我简单解释了之后,问学生,为了胜利,可以欺骗敌人,可以不择手段,是这样吗?反对者的观点是什么呢?再出示严复对中国历史的判词:

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中华风气的弊病,用八个字就可以完全概括:一开始是弄虚作假,到最后发展为不知羞耻。

你赞同严复的判词吗?你的观点是什么?

孩子们议论纷纷,大部分孩子赞同,也有一些孩子不赞同。为了增加孩子们的认知,再次增加了两段资料:

《史记》:

成侯(邹忌)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

《战国策》: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悦。

公孙闬(hàn)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

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

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

田忌遂走。

解释这两段的内容之后,我问学生,齐威王能不能看穿这个拙劣的计策?齐威王相不相信田忌会造反?

答案是能看穿计策,却也相信田忌可能会造反。为什么?

因为田忌在赛马的时候,就已经违反过规则了,而现在,王位是比千金更大的诱惑。

一个孩子补充说,因为齐威王他们家有造反的传统。齐国就是田家从姜家手里夺过来的。

讲到这里,再问孩子们,你赞同哪一方?你认为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把这个问题作为课后自由写作的内容,一共设计了三个写作题目:

①在《田忌赛马》这个故事中,你支持哪一方?你认为谁对谁错?为什么?写一写你的观点。

②为什么规则是重要的?应不应该遵守规则?不遵守规则的后果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③规则可以被打破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破规则?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节课上下来,感觉还可以,孩子们很有兴趣,讨论也很积极。但是我的感觉还是缺乏充分的思辨和展开,可能是时间上不够,有些内容我有点越俎代庖了。如果我们要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一节课还远远不够。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田忌赛马》的启示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